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詩是吾家事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2日 02: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張執浩

  “詩是吾家事,文傳世上情。”在一首給兒子的五律中,杜甫這樣寫道。現在看來,與其説他是在提醒兒子,不如説是在暗示自己。這個生長于盛世年代裏下層官吏家庭的後代,也曾有過優裕富足的少年和青年生活,“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但個人的命運終歸被鑲嵌在時代的縫隙之中,是裂為齏粉,還是成為見證時代的化石,卻需要各種機緣,更需要個人具備洞悉命運的能力。而杜甫恰恰是這樣一個人。

  杜甫的一生經歷了唐玄宗、肅宗、代宗三任皇帝,這正好是帝國由盛轉衰的急劇變化階段。如果説開元二十三年(735)貢舉落第的失敗對23歲的青年杜甫的人生影響不大的話,那麼,天寶六年(747)的再一次科場“蹭蹬”則改變了他的未來,因為時代已經改變,國已不再是理想國,家已淪為窮頓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早已變成了笑談。杜甫不得不在種種冷遇中困居長安長達十年,之後他幡然醒悟,“致君時已晚,懷古意空存”。與同時代的詩人王維、李白不同,杜甫秉承了“奉儒守官”的家庭傳統,即便是在流亡顛沛之中,他仍然要“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他的忠誠感動了肅宗,被授予左拾遺之職。在這個職位上他僅僅待了不到兩年,便因言事觸怒皇上,被放還探親。759年,已經48歲的杜甫,到達長江上遊的成都,開始他人生最後10年“漂泊西南”的生活。大歷五年(770),杜甫滯留潭州(今長沙),以舟為家,于衰病愁苦、孤寂辛酸之中,寫下生平最後一首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在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後再重新打量“家事”一詞的內涵,我們不難理解,在杜甫那裏家與國始終同體,須臾沒有分離過。身處亂世,世相亂而身心不亂,他沒有像王維那樣信佛,也沒有像李白那般好道,杜甫選擇了一條忠誠于自我命運的道路,而這條道路一如卡夫卡筆下的“繩索”,將他五花大綁起來,押向生命的窮途,同時也將他拽向了那個時代的文學最高峰。

  事實上,晚年的杜甫更多地詩寫著個人日常生活的困頓,他很少去為所謂的“宏大題材”去揪心,偶爾面向北面瞥一眼長安,這一瞥之下便流露出了無限的家國情懷,他總能將這些困頓消弭在身邊的山水人情裏,“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鉤鉤。”在如斯泥濘不堪的歲月,杜甫並非想刻意表述祥和,他只是用一種練達從容的心境去面對厄運的擠兌,並視這樣的擠兌為文學的養料,這樣寫作者的胸懷何其寬厚。杜甫的一生創作出了大量精妙無雙的詩篇,但他在文學上所遭遇的命運如同他在仕途上的命運一樣,甚至更為悲愴,直到中唐代時期他作品的價值才逐漸被發掘出來,及至晚唐,終於被尊為“集大成”者。

  “百年歌自若,未見有知音。”在很多時候,在很多走投無路的夜晚,你都會聽見如此這般綿綿不絕的哀嘆與長嘯。杜甫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以一己之力改寫了一個時代的文學面貌,並重新確立一個國家的文學高度。

熱詞:

  • 杜甫
  • 家事
  • 貢舉
  • 繩索
  • 代宗
  • 肅宗
  • 李白
  • 守官
  • 皇上
  • 潭州
  • 搜索更多杜甫 家事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