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粵劇再活一百年肯定沒問題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1日 0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熱點專題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非遺都是活態存在的

  羊城晚報:這篇文章提出了對粵劇的拯救之道。按照邏輯,我想先請教您,粵劇需要拯救嗎?

  康保成:在我看來,粵劇生存得很好。而且好與不好,總是相對而言。粵劇是個大劇種,雖然在內地只是流行于嶺南、粵方言區,但從另外的空間而言,在海外華人中間,在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唐人街,在港澳地區,到處都有關注和喜愛粵劇的人們,它生存的根基很深,並沒有到那種岌岌可危、需要搶救的境地。

  現在我們經常説整個傳統戲曲的大生存環境並不太好,這也是與歷史上的輝煌時期相對而言的。現代社會的娛樂方式眾多,分薄了人們的關注度和興趣,這很自然。常有人説,粵劇的觀眾以中老年居多,這真是一種危機,因為再過三十年,這些人逐漸不在了,粵劇豈不就沒人看了嗎?───其實三十年前就有這種論調了,但三十年過去,當年不關心戲曲的人自己也進入了中老年,他們卻又紛紛愛上了傳統戲曲!戲曲的節奏、程式和風格似乎更適合達到一定年齡的人欣賞,這是很有趣的一個現象。因此在我看來,粵劇像這樣存在下去,再活個一百年肯定沒問題!

  羊城晚報:那好,如果我們不提“拯救”,而是從“扶持、幫助”的角度來談粵劇,該文中所提到的將粵劇傳統“固化”或“封存”,是好辦法嗎?

  康保成:這根本沒必要、也做不到。從歷史上看,非物質文化遺産都是活態存在的,而且它們的活態傳承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物質文化遺産的區別。非遺不可能一成不變,就像今天的粵劇,與100年前的粵劇差別太大了。如果説要固化、要封存,你是封50年前的傳統呢?還是80年前的?還是100年前的?上世紀早期的粵劇還是唱官話的呢。

  此外,不讓粵劇接觸新時代的觀眾、社會或其他文藝樣式,其實違背了文化的生存競爭。只有不斷改進、參與競爭,這種文化形式才能保持活態、生存下去。

  “兩條腿走路”保護粵劇

  羊城晚報:那您對於粵劇的創新是持肯定態度?

  康保成:當然。每一個有出息的藝術家都是改革家,如果不是有紅線女創立了“紅腔”,粵劇也不會那麼豐富。不過我也曾經提出過,對於粵劇的保護,咱們不妨“兩條腿走路”:其一,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盡可能全方位地保存各種傳統內容,並且通過數字化手段使其能夠被檢索、分解,以供後人借鑒、研究。人們可以放心往回查看各種唱腔、流派、樂器、曲譜等等。其二,就是鼓勵活著的粵劇進行大膽革新和嘗試,允許各方爭論、非議,在徵得觀眾喜愛之後生存得更好。

  羊城晚報:文中特意提出了日本的“國技”相撲來作為“凍結式保護”的範例。據您所知,日本是這樣做的嗎?

  康保成:其實情況並非像這位先生説的那樣,“相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相撲”這種形式原生於蒙古,在我國漢代的文物上就已經出現了赤裸上身、身著短褲摔跤的圖案。它傳到日本之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形式,包括特定的等級、儀式、排場、規則、禮儀的等等,這是晚近的事,但這也是一個動態過程,其範式一定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然,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可能被人們接受了,凝固下來,但那也只是在相對一段時間內穩定,不可能保證永遠不變。

  鄧瓊

熱詞:

  • 粵劇
  • 康保成
  • 相撲
  • 拯救
  • 兩條腿走路
  • 傳統戲曲
  • 劇種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觀眾
  • 曲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