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吳迎秋:體制創新與汽車業由大轉強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9日 20: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汽車 轉發至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最近,有消息稱,中汽協受國家某政府部門委託展開了一項調研,內容就是中央重點汽車企業體制機制的問題。在我的印象中,關於中國汽車産業“由大轉強”的話題至少説了十年,諸如聯合重組、轉變觀念等解決方法也提了很多,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包括不久前長安在重組昌河的過程中遇到波折,也讓人懷疑過去我們對汽車産業由大轉強的思考是否真抓住了重點。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倒覺得,不妨將體制創新作為解決汽車産業“大而不強”問題的突破口。

  回顧中國汽車業的發展過程,無論是從一汽、二汽時代,還是後來的轎車業三“大”三“小”,再到目前的“六大集團”,國有汽車企業始終在汽車産業發展過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令國有汽車企業具備了更為有利的發展基礎,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國有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活力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在自主品牌事業上顯得步子有點小、速度不夠快。近幾年,隨着市場開放程度增強,市場競爭加劇,活力不足的弊端越來越明顯,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向汽車強國邁進的步伐。在中汽協調研中,有關人員將國有企業的體制機制存在的問題歸納為“法人治理結構不合理、沒有建立起對經營者和員工的長效激勵機制、收入分配存在不均衡”。這些問題的提出,更印證了我的判斷,那就是國有汽車企業的體制機制創新迫在眉睫。我甚至認為,中國汽車業缺乏企業家的現象,其深層次原因同樣在體制與機制問題。

  近年來,國有汽車企業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實施主副剝離,在體制改革的道路上進行了不少探索。然而,也應該看到,使國有企業卸下長期以來形成的沉重包袱,絕非一日之功。一家大型國有汽車企業的老總曾對我説,他和他的前任用了10年時間,只做了一件事——調整。這話讓我有些吃驚,畢竟和國際汽車業相比,我們本就落後,更需要用寶貴的10年時間進行發展而非調整。這種局面,既反映出國有企業體制機制創新的迫切要求,也説明了體制機制創新的實施難度。

  在國有企業艱難摸索體制創新的同時,吉利等民營企業卻顯示出極強的發展活力。短短幾年間,李書福這條“中國汽車業的鯰魚”,已通過收購沃爾沃等一系列舉動,攪動着全球汽車業的波浪。和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表現出更敏銳的市場意識和更強的發展活力,這恰恰是國有企業所缺乏的。

  在李書福看來,“中國汽車未來在民營”。很多人不認同這句話,畢竟將目前佔主要比例的國有資産一下變為民營,既不現實,也會帶來很多新問題。退一步講,即使這真的是汽車業未來發展方向,現階段的“非黑即白”也是不可取的。我始終認為,就目前國內汽車産業的發展情況而言,一種將國有企業的“實力”和民營企業的“活力”優勢相結合、發揮二者競爭優勢的模式可能是探索的方向。我把這種特點歸納為“三結合”,即“國有加民營、體制加機制、實力加活力”。這裡就不得不提廣汽吉奧,這家由廣汽集團和吉奧汽車成立的合資公司,恰恰是對上述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我也十分期待有更多人、更多企業在這種模式上進行,這將有助於破解汽車産業“由大轉強”這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新華汽車特約評論員:吳迎秋)

熱詞:

  • 活力
  • 體制機制創新
  • 體制創新
  • 國有企業
  • 汽車企業
  • 汽車産業
  • 實力
  • 三結合
  • 中汽
  • 吉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