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對照記@1963》串起集體記憶(圖)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7日 04: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左至右依次為胡洪俠、楊照、馬家輝。

  本報記者 路艷霞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被一種懷舊氣息包裹著,拾級而上,墻壁上一張張老照片映入眼簾,個人照、班級合影、家庭照早已泛黃;而在人們的腳下,“火車”“春遊”“初戀”“母親節”“女同學”“瓊瑤”“搬家”“足球”“求職”“魯迅”“大學”等大大小小的白色方塊字,一直延伸到了舞臺上。這場名叫《對照記@1963》的新書劇場秀日前在這裡舉行,三個生於1963年的男人台北的楊照、香港的馬家輝、深圳的胡洪俠在舞臺上,以四幕劇的形式還原了書中諸多精彩內容,親身演繹了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楊照、馬家輝、胡洪俠三位作者輪番登臺,猶如演員一樣表演了各自的故事。展現初戀這個主題時,胡洪俠的青春記憶由一封信展開,18歲的他在信中對姑娘説,擔心自己調不回城,這段感情最終無疾而終。而馬家輝則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要讓我的初戀把他們都壓下去。”果然,他的初戀早在6歲就發生了。“她跟我一樣姓馬,很漂亮,分糖果的時候,我把大的讓給了她。”

  楊照、馬家輝、胡洪俠是近年華人文化圈內非常活躍的作者,三人相識于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中,很湊巧,他們都生於1963年。三個老男人於是開始謀劃:不如合作寫點文字。

  《對照記@1963》精選華人社會五十年來30個日常生活詞彙為話題,仨人就每個話題各寫一篇文章,分別以各自的經歷和生活背景寫出這些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並於互相對照中折射出半個世紀兩岸三地的滄桑變化。

  通過不斷地討論,他們最終精選出30個關鍵詞語,有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還有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以及尋常生活中的火車、電車、報紙……以這些詞語為題,三位作者展開了“對照”寫作,正如楊照所説:“書名‘對照記’明顯是從張愛玲那裏抄來的,不過值得驕傲的是,我們的書,比張愛玲那本《對照記》更符合書名文字意思。張愛玲‘對照’圖與文,實質上是用文字來解説相片;我們卻是以三個人的切身故事,在同樣的題目下嚴格‘對照’,同時對照出了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三個社會環境。”

  一旦定下一個主題詞,三位作者不會互通有無,而是自説自話。關於“電車”這個主題詞,胡洪俠在北京上學的時候,對102路、103路電車很熟悉,而馬家輝筆下的香港電車也很有風情,可楊照寫的“電車”竟然是地鐵,原來,台北並沒有電車,在他看來,地鐵就是電車。

  據三位作者透露,《對照記》計劃寫三本,“第一本暴露出的缺憾還可以由第二本、第三本彌補。”胡洪俠説。

熱詞:

  • 電車
  • 胡洪俠
  • 初戀
  • 集體記憶
  • 馬家輝
  • 瓊瑤
  • 女同學
  • 火車
  • 對照記@1963
  • 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