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用道德約束市場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6日 10: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段時間以來,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等社會問題接連出現,引起人們高度關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更為緊迫”。這一論述非常具有針對性,值得深思。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不是孤立存在的問題,可以從市場與道德、經濟與社會的關係角度進行分析。

  我國改革開放發端于經濟領域,實行的是市場取向的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基本目標。完善的市場經濟有兩條“腿”,一條是追求利益,一條是維護道德。追求利益讓經濟富有效率,實現個人利益;維護道德提升社會福利,彰顯人文關懷。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者亞當斯密指出,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的約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他”的道德情操不能丟棄,因為每個人對這種人類樸素情感的維護和培育對整個市場經濟的和諧運行至關重要。利益與道德並非天然排斥,倫理存在於經濟的內部,社會整體利益只有在個人有道德的經濟活動中才能實現,道德構成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文明社會的基礎。

  如今,我國市場經濟的氛圍愈加濃厚,經濟快速增長,個人利益得到了更好實現,但也存在比較突出的道德失范問題。一些人在利益面前將道德拋諸腦後,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嚴重扭曲。有人把經濟理性當成人類的唯一理性,把經濟法則當成人類交往和生活的唯一法則,由“社會人”變成純粹的“經濟人”。如果一個社會唯市場規則馬首是瞻,就會失去底線,造成道德淪喪、秩序紊亂。

  市場經濟存在了幾百年,那麼“經濟”與“社會”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在市場經濟中,存在利益與道德的“二律背反”。一方面,資本追逐利潤,個人追求利益,容易導致拜金主義,排斥道德;另一方面,社會追求公平、要求正義,因而市場主體需要加強自律、遵守道德。如果就經濟論經濟,僅僅把經濟看成一個由相互聯絡的市場組成的體系,這個體系能夠通過價格機制自動調節供給和需求,進而把經濟與社會當作兩個互不相干的領域,甚至使社會從屬於經濟,讓社會運轉從屬於市場,那麼,就會帶來巨大危害。經濟史學家卡爾波蘭尼用一個比喻描述了這種危害:讓市場脫嵌于社會,就好比拉伸一條巨大的橡皮筋。讓市場得到更大程度自治努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張力的程度。隨著進一步的拉伸,或者橡皮筋繃斷,此時意味著社會的解體,或者經濟回彈到更深地嵌入社會狀態。

  社會生活的領域如此廣闊,不能用市場手段解決一切問題。市場經濟雖然是一種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體制,但市場經濟規則不能滲透和支配全部社會生活。儘管社會需要市場經濟增加活力,但市場經濟絕不能反噬其主,吞沒社會和個人。過度追求市場自由、個人利益而忽視社會公平、道德培育,必然帶來許多不良後果,各種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是最直接的表現。眾多的社會問題還需要用市場之外的途徑去解決。

熱詞:

  • 道德失范
  • 社會
  • 市場取向
  • 道德情操
  • 市場主體
  • 誠信缺失
  • 經濟人
  • 二律背反
  • 社會人
  • 道德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