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農業後繼無人?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2日 06: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不該缺糧食,這是筆者一貫的觀點。18億畝耕地,人均一畝多地糧食怎會不夠吃?今天糧食所以短缺,一是耕地撂荒嚴重;二是農民廣種薄收。而這一切,歸根到底又是糧價低。想想吧,一畝地種糧的收入,不計人工,除成本僅500元左右。背朝日頭面向土,十畝地收入才換一部手機,農民怎可能精耕細作呢?

  從經濟學看,中國的糧食安全,背後其實就是個糧價問題。只要糧價夠高,農民靠種糧能致富,中國糧食絕無短缺之憂。可粗略算,若糧食畝産能達700斤,有6.3億噸糧食中國人自給綽綽有餘。要是再不夠,糧價漲到五元一斤,不要説外國糧食會如潮水般湧來,農民的房前屋後都會種糧。所以政府要保糧食安全,別無他法,關鍵是要維持高糧價。糧食多了補貼休耕,讓糧食緊供應;而糧食少時則放開價格。

  放開糧價不僅農民可增收;國家有糧食安全;而購糧補貼也讓城裏低收入者利益無損。一舉三得,是多贏,何樂而不為?這些年,由於種地收益低,農村青壯勞力紛紛進城務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孩子。長此以往,中國農業會不會後繼無人?這並非杞人憂天。去農村看看吧,今天的年輕人還有多少在家務農?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專家出主意説,解決此問題有三法:一是要從娃娃抓起,在中小學植入農業內容,引導學生對農業的興趣;二是要對青年農民進行職業培訓,培育更多的種田能手;三是要用優惠措施吸引部分進城人員返鄉。這三條不能説不對,但隔靴搔癢,治標而已。我們這代人,中小學差不多都應該學過農吧,可長大後誰不想跳“龍門”?而當下的年輕人不務農,也並非缺乏職業培訓那樣簡單,若種地的收入低,即使有培訓又怎樣?農學院不是也有很多畢業生改行麼?

  至於吸引進城人員返鄉,思路大體對。但筆者認為,返鄉民工未必能成為未來農業的主力,他們的年齡會越來越大,而且也不懂現代農業。將來農業的主力,恐怕只能是城裏那些有資本、懂技術、會管理的人。現在需要我們研究的,是怎樣才能把這些人吸引到農村去。不知別人怎麼想,有一點筆者肯定,若無利益驅動,單靠政府號召將於事無補。不僅城裏人不會去,就是農民工也不會回去。

  別誤會,筆者這樣講並不是要國家拿錢去補貼投資農業。其實,投資農業的收益並不必然低於投資工業。所謂現代農業,簡單地説,一是現代農業科技,二是現代生産方式。顯然,農業要現代化,起碼的一點就是土地要規模經營。

  這不是什麼深奧的理論,事實上,規模經營早已是人們的共識。而接下來的問題是,土地如何集中?前些年,土地集中難度大,那時政府總擔心農民失地。想來也對,土地乃農民立命之本,沒有地靠什麼生存?不過今非昔比,今天真正的“農民”(以種地為職業)已不多,十年後會更少,日後耕地撂荒會比現在更嚴重。所以推動土地集中刻不容緩。政府眼下所要做的,就是賦予農民耕地産權。這樣一來不僅有利土地集中,農民也可用“地”入股取得收益。兩全其美,豈非善哉。

熱詞:

  • 農民
  • 糧價
  • 糧食安全
  • 龍門
  • 種糧
  • 現代農業
  • 主力
  • 中小學
  • 引導學生
  • 耕地撂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