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當應對極端天氣成為常態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2日 01: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藏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進入2月以來,北半球歐洲、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遭遇極端嚴寒天氣,截至2月9日,低溫已造成400多人死亡。近年來,酷熱、嚴寒、颶風、乾旱、洪澇等極端天氣及其導致的災害事件在全球頻繁發生。世界氣象組織預測,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未來可能更為頻繁,強度更大,影響地區更廣。應對極端天氣,業已成為人類常態性的挑戰。

  異常氣候産生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除了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和安全,它還給農業生産和糧食供給帶來極大不穩定性。極端天氣衍生的危害還不止於此,天然氣、電力等能源的供應常因此“吃緊”,供求不平衡推高國際能源價格,引發局部矛盾和衝突的可能性增大。在世界經濟發展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的當下,上述因素為全球經濟復蘇帶來更多變數。

  面對天氣的“異常錯位”,如何將其給人們生産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考驗著人類的勇氣與智慧。

  首先,要增加抗災自救意識。人類處於極端天氣的適應期,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需要不斷提高水準。做好隨時應對極端天氣的多層面準備,要通過經驗的積累和教育等手段提高抗災意識。

  第二,建立完備的預警體系。構建更加通暢的信息發佈體系和預測網絡,特別是加強極端氣象災害的預警預報和影響評估技術研究。儘管人類天氣預報能力不斷增強,但現在還沒有辦法支持長時間的大氣平均水平預測,即氣候預測。

  第三,進一步完善應對重大突發性災害的法律法規體系。規範緊急狀態下的重大災難救助,制定突發性災害的救助計劃,成立救助組織,做好危機應對的勞務、物資、設備、資金的準備工作。特別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強化法律法規來指導政府和民間的救助行為。

  第四,建設應急處理系統,使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機制常態化,以提高應對災害的效率。這就對各國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災害預警、應急管理納入日常管理和運作中。同時提高科技救災能力,為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提供有效技術支撐。比如,瑞士為降低雪崩帶來的危害,在阿爾卑斯山地區設立多個遠程自動觀測站,將收集到的數據傳送至達沃斯,每天兩次向公眾發佈雪崩預警報告。

  第五,加強國際合作。極端氣候災害往往具有跨地域和跨國界的性質。最近的歐洲強寒潮、日本暴雪和中國低溫就被認為是相同大氣環流異常引發的。跨區域天災面前,任何國家不可能獨善其身,需要協同防範,合力抗災。

  俗話説,天有不測風雲。當應對極端天氣成為常態,未雨綢繆,警鐘長鳴,才能將災害引發的惡劣影響降至最低,才能在“極端”和“異常”天氣來臨時真正做到處亂不驚,有效應對。(據新華社北京2月9日電)

熱詞:

  • 極端天氣
  • 極端氣候
  • 大氣環流異常
  • 全球氣候變化
  • 洪澇
  • 氣候預測
  • 救助行為
  • 異常氣候
  • 天然氣
  • 世界氣象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