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高校命名的“名稱教育學”學問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0日 19: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後,高校命名將不得使用“中國”、“中華”、“國家”的字樣,不得以個人姓名命名,不能使用學校所在省(區、市)以外的地域名。近日,教育部網站公佈了“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07版)

  高校命名本無需多少講究,根據地域名稱與高校定位及學科特色就能得出通俗易懂的“校名”。校名跟人名類似,就是一個符號,並不能承載太多內涵。

  從高校數量與高考生源的“供求關係”來看,已由“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教育部下屬的中國教育在線曾發佈《2011年高招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在高考生源持續下降的情況下,部分高校將因生源枯竭面臨生存挑戰。新生高校或升格高校,總希望通過一個“叫得響”的校名,來吸引生源。

  名稱或可超越“名稱價值”,或者説,具備“衍生價值”。企業名稱屬於企業文化範疇,是打造品牌、品牌價值等的“濃縮”。但一直以來,往往存在着一種謬誤的認識,即企業名稱“唯大”才好,並做足了“名稱經濟學”的文章。但現如今,不少企業也悟出這個理,名稱再響亮,産品無質量、無市場還是惘然。經濟學已開始淡化名稱價值,更多地追求市場價值。

  然而,高等教育如今既不能回答“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又不能滿足市場的人才需求、崗位需求。林立的大學城沒有讓大學生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反,只能臣服於林立的就業歧視、就業門檻之下。因此,高校唯有跨越“名稱教育學”階段,才能躍進“(實至)名歸教育學”層級。

熱詞:

  • 高校定位
  • 教育部網站
  • 校名
  • 生源
  • 中國
  • 濃縮
  • 中華
  • 國家
  • 供求關係
  • 學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