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減災防災 科學應對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0日 17: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應該對防禦氣象等自然災害的強度標準設計進行新的修訂,科學判斷城市承載力和抗壓力,優先考慮規劃的抗風險能力

  歐亞大陸近期出現的極端低溫現象引起廣泛關注。實際上,近年來極端天氣或特重大自然災害在我國連續發生,從2008年初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到2011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春夏連旱,再到當年的南方暴雨洪澇災害,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帶來較大影響。據統計,2011年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總計3660億美元,創1980年以來的新高。

  如何有效減少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的不利影響?我認為必須要充分發揮科學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我國當前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人口密度增加,很多重要的防災基礎設施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的氣候條件,因此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應該對防禦氣象等自然災害的強度標準設計進行新的修訂。其次,要科學判斷城市承載力和抗壓力,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科學週密的氣候條件調研,更加注重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穩定性。此外,還要優先考慮規劃的抗風險能力,比如在西南地區的建築要提前加強抗震能力,在沿海地區的建築要著重加強防洪能力,最大程度地降低和緩解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

  (作者係華中科技大學環境學院環境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熱詞:

  • 1980年
  • 防災
  • 減災
  • 抗壓力
  • 自然災害
  • 極端天氣
  • 經濟社會發展
  • 氣候資源
  • 長江中下游地區
  • 防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