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養老金入市仍在醞釀 投資模式亟待改革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9日 0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手機看新聞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養老金入市的話題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據稱相關的準備工作也已啟動。2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從有關人士處獲悉,目前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醞釀成立一個不斷強化養老金市場運作的監督機構,而非之前有媒體稱的投資機構。

  多年來,我國養老金投資渠道主要依靠銀行,收益率的低下以及通貨膨脹的不斷侵蝕,讓養老金的投資模式走到了“十字路口”。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內外的情況綜合來看,養老金的投資模式早晚得改,因此晚改不如早改,早改早受益。

  在鄭秉文看來,養老金入市主要是為了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收益率,減低貶值風險,提高基金的長期支付能力,化解長期的制度財務風險。但現實是,我國養老金的收益率太低,投資體制不順暢,“以銀行存款為主的投資體制是非常不科學的、不合理的,也不符合參保人的利益。”

  隨著覆蓋面的逐年擴大以及新的養老保險種類的增加,加上財政補貼的連年提高,養老保險基金規模持續膨脹,近幾年每年累計餘額達幾千億元。而這些巨量的養老金在銀行所獲得的利率難抵通貨膨脹率,相當於數萬億保險基金每年都被通脹“吃掉”一塊。

  正因為收益低下,決定了我國以養老保險基金為主體的社保基金投資模式改革的緊迫性。不過專家認為,入市並非救市。在鄭秉文看來,現在很多人對養老金入市存在誤解,這也成為養老金入市的阻礙,並已影響到相關決策,説明輿論的熱炒不利於改革。

  普遍存在的一個誤區是,認為自己的“保命錢”會被股市“蒸發掉”。但實際操作中,養老金主要為現收現付,當期養老金髮放在前,對收支餘額進行投資在後,並不妨礙當期發放。鄭秉文舉例説,2011年我國五險制度總收入為2.35萬億元,總支出1.8萬億元,當年餘額為5500億元。當前討論的養老金投資,就是指近10年來沉澱下來的、高達1.9萬億元的基本養老保險餘額和2.7萬億元的五險基金餘額。另外,我國的社保制度尚未做到 “應保盡保”,在形成的窗口期內,每年都有數千萬的人參保進來,其收入大於支出將是常態,因此入市不會對當期發放産生影響。

  清華大學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楊燕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國養老金制度必須要儘快作出調整,越早調整越早走出困境,越晚調整成本就會越高。

  鄭秉文也表示,從國內外的情況來看,養老金的投資模式早晚得改,晚改不如早改,早改早受益,晚改會形成部門之間的利益格局,阻礙下一步的改革。(每日經濟新聞)

熱詞:

  • 養老金入市
  • 投資模式
  • 養老金制度
  • 投資渠道
  • 投資機構
  • 投資體制
  • 每日經濟新聞
  • 收益率
  • 養老保險基金
  •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