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鎮村出資 清潔“服務外包”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9日 02: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南方日報訊 (記者/鄭道森 通訊員/周小健 鐘健盛 羅捷 譚翠明)面對廣東一些地方“垃圾圍城”、“污水橫流”的局面,佛山市三水區的做法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早在幾年前,該區就提出“村收、鎮運、區處理”的解決方案,明確了各方責任。儘管如此,村一級的垃圾收集工作常常是難點所在。2009年起,三水開始了新的嘗試──借助“政府購買服務”的理念,由鎮、村兩級共同出資,將村內垃圾收集、環境保潔的工作統一外包給專業的公司。正是這一做法,讓農村垃圾收集、清運的難題迎刃而解。

  以三水區西南街道為例,2009年7月,該街道通過公開招投標,將轄下14個村委及其164條自然村的清潔保潔、垃圾清運工作發包給有資質的公司,所需費用街道承擔50%,村委會與自然村承擔50%,這一合同為期5年。街道還引導保潔公司就近聘用村中困難群眾,建立起一支280多人的農村清潔保潔隊伍,既解決了農村垃圾收集的難題,又促進了當地農民的就業。

  村裏將垃圾收集起來之後,轉運的工作就由鎮(街道)一級來負責。西南街道出資,在轄區內建設了金本等12個村級垃圾中轉站,基本形成了“一村一站”的佈局。每天,村裏收集的垃圾都要先運到這些中轉站,再由鎮裏的工作人員將垃圾轉運至填埋場。

  去年5月,三水白泥坑垃圾填埋場首期投入使用,在落成儀式上,三水區環境運輸和城市管理局的相關領導表示:“這標誌著三水‘村收、鎮運、區處理’模式最終成型。”

  由街道投入一部分資金,促成村一級將垃圾收集、清運“外包”的做法,曾得到時任佛山市委書記陳雲賢的大力肯定,陳雲賢稱,這種做法意味著“政府公共服務基層延伸”。目前,這種模式正在三水的各個鎮街大力推廣。

  在農村污水處理方面,三水白坭鎮的一處“人工濕地”,曾讓記者眼前一亮。這是當地有名的“生態除污”工程,去年2月,副省長劉昆前來三水考察時,曾對這種做法表示肯定,並希望在全省推廣。

  這片“人工濕地”位於白坭鎮西岸村,是一個“厭氧池+人工濕地”的生態除污系統。

  在西岸村,全村1300多人的生活污水都會通過地下管道排放到一套除污設備中,利用厭氧菌分解大分子有機物後,污水排入“人工濕地”裏。濕地裏不僅僅有荷花,還有風車草、美人蕉、菖蒲等景觀植物,這些植物根係和濕地中的微生物會將污水中大部分的有機物吸收。

  這片“人工濕地”建於2010年2月,投入資金近30萬元,建設成本僅為一個傳統污水處理站的1/3。日常運行中,每年也僅需1500元左右的電費。專家介紹,該系統適宜距離鎮區較遠、用地較寬裕的村落修建。

  去年2月,副省長劉昆前來三水調研時提議,在全省推廣此種“人工濕地”的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目前,三水白坭鎮的第二處“人工濕地”已經建成,第三處“濕地”正在建設中,分別位於崗頭村委會甪裏村和富景社區上灶南村。三水區也已出臺扶持措施,為有意興建的自然村給予每人(戶籍人口)200元的補貼。

熱詞:

  • 人工濕地
  • 外包
  • 厭氧池
  • 生活污水處理系統
  • 鎮街
  • 垃圾收集
  • 濕地
  • 鎮區
  • 污水橫流
  • 白坭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