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河南民間玩具泥咕咕名氣漸大 不再“靠廟會吃飯”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8日 14: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春佳節期間,在國家級非遺項目──河南浚縣泥咕咕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學鋒家裏,20多人正在忙碌著生産“祝壽十二生肖”題材的泥咕咕,他們並不是為傳統的春節廟會忙碌,而是為一個3.5萬元的訂單而生産。“現在村子裏主要生産泥咕咕的作坊基本都不再去廟會上賣了,市場已從傳統的廟會轉向了全國及新加坡、日本、俄羅斯等國。”王學鋒説。

  相傳,泥咕咕起源於隋末,當時起義的瓦崗軍將士在浚縣楊圯屯村一帶屯兵休養時,喜歡團泥嬉戲,捏制泥玩具的手藝便流傳下來。因為這種泥玩具吹起來“咕咕”作響,人們就稱它為“泥咕咕”。千百年來,這個村戶戶精於泥塑。在王學鋒家的展廳裏,記者看到各種人物、動物、神仙造型的泥咕咕,形態誇張但表情生動,漂亮的花紋附著在各種載體上,同時也能吹出“咕咕”的響聲,但已從簡單的“泥玩”變成了藝術品。

  據了解,傳統上,每到春節臨近,這個村子裏的農戶就開始忙活著生産泥咕咕,為正月的大伾山廟會和淮陽廟會等大型廟會做準備。“但這個市場是非常狹窄的,而且趕廟會的以農村人為主,所以廟會上的泥咕咕是很便宜的,而且隨著電動玩具和塑料玩具的衝擊,曾經有一段時間,村子裏做泥咕咕的由1000多家減少到30多家。”王學鋒説。

  2006年,浚縣泥咕咕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村子裏的幾個代表性人物也開始尋求質量上和知名度的提高。浚縣文産辦負責人告訴記者,浚縣泥咕咕主要集中在黎陽鎮東、西楊圯屯村,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佈,但都源自這裡,目前這兩個村子大約有200戶生産泥咕咕。

  隨著王學鋒、宋學海、王安田等傳承人的作品在國際大型展覽上屢屢獲獎,浚縣泥咕咕的名氣逐漸增大,前來定制各種泥咕咕或泥塑的商家越來越多,他們幾個開始探尋將産業做大做強的路子。2009年,王學鋒接到了一個114萬元的大單子,然而這筆他從業40多年來的最大一筆生意卻最終流産了,因為他的小作坊無法在規定時間內生産出那麼多的産品,這讓王學鋒十分痛心。而這樣的事並非他一人遇到,楊圯屯村的另一位重要傳承人宋學海曾接到過一筆10萬套、每套18個造型的國外大單,但也因生産能力不足而流産。

  為了擴大生産,2011年4月,王學鋒整合了村裏60多戶作坊,成立了浚縣泥咕咕專業生産合作社,每年至少能生産幾十萬個泥咕咕,一旦接到大訂單大家就聯合生産。宋學海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請人專門跑市場,並計劃建一個培訓中心,就地培訓就地上崗,增加從業人員。

  王學鋒從8歲跟父親學做泥咕咕到現在已50年了,他對泥咕咕有著特殊的感情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是這門手藝,但市場是它發展的動力,只有拿出更好看、更有藝術價值的産品才有賣點。”王學鋒説。據悉,宋學海等在村子裏建起了一座泥咕咕博物館,他的産品也由專門生産泥咕咕向泥塑、泥雕等更寬廣的領域拓展,而浚縣也正在謀劃建設泥咕咕文化生態園。

熱詞:

  • 泥咕咕
  • 大伾山
  • 民間玩具
  • 浚縣
  • 泥塑
  • 泥雕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傳承人
  • 相傳
  •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