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從挑幡看非遺保護(圖)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7日 1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駐南平記者 劉輝

  林熙/製圖

  知道挑幡,源於幾年前電視節目的介紹;與建甌挑幡的“親密接觸”,則是得益於新春走基層的一次採訪。

  十幾根10米高,一二十公斤重的竹竿,表演者或頭頂,或肩挑腳踢,或鼻托牙咬,舞動激烈時,幡頂虎虎生風,與腰間的呼啦圈表演相得益彰。若不是現場觀看,那種竿旋旗飄、幡幅呼嘯的氣勢難以感受;若不是試著掂量,舞動竹幡所需的力道與技巧難以想象。

  挑幡是建甌的名片,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年來的名聲越來越大,今年1月獲得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民間藝術表演獎(民間絕技絕藝),可為注腳。

  涉及非遺,習慣性的思考就是其保護與傳承現狀怎樣,發揚光大有何困難。畢竟,就全國範圍而言,真正能保護好發展好的非遺項目少之又少。建甌挑幡又如何?

  從政府層面看,近年來,建甌不斷加大民間技藝的傳承、挖掘、提高等工作力度,多渠道籌措資金,將挑幡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此外,每逢重大活動或慶典時,幾乎必請挑幡隊表演,相應給予出場費,也算一種扶持。

  從傳承人角度看,如今在建甌,有3支主要挑幡表演隊,會挑幡技藝的有200多人,骨幹近百人,且形成了“老中青少”的梯隊。建甌芝山中心小學成立挑幡藝術隊,常年有30多個學生學習挑幡。記者在表演現場就遇到回家過年曾學過挑幡的大學生吳濤,“在外讀書,好長時間都沒練習挑幡了,今年回家,倍感親切,著實又讓我過了一把挑幡癮”。

  從技藝發展看,如今的挑幡從過去只有幾個簡單動作,增加到幾十種;從以前表演者只玩幾下幡就倒了,到如今可以連續表演一段時間,而且在集體表演時,可以一人一根幡,而不是一人表演要好幾人護幡,大大增加了觀賞性。

  以此觀之,挑幡的傳承發展還是比較樂觀的。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主要有搶救性保護、生産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立法保護四種方式。除去立法保護,其他三種有其內在邏輯:非遺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決定了搶救性保護放在第一位;非遺與人們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決定了要盡可能運用生産性保護(合理的生産、開發)等積極保護的方式;非遺和其生存的自然、文化生態緊密相連,決定了應形成立體、系統、整體的保護環境。

  對於非遺保護,人們總希望通過市場化路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非遺有其多樣性,保護不能千篇一律,有些可以市場運作轉化為産品,如涼茶、剪紙、年畫等,有些只能在溫室裏培養。而且市場化亦是雙刃劍,過度追逐利益很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粗製濫造和假冒偽劣橫行的後果。

  非遺保護不應等同於普通的經濟項目,也不同於一般的文化項目。保護非遺,首先要確保不失傳,其次,政府、傳承人與開發商等利益攸關方應為非遺擔負特殊責任,使得非遺的利用、開發與保護能夠良性互動,增強造血功能,延續藝術活力。

  聲明:

  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新民網聯絡,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建甌
  • 保護環境
  • 親密接觸
  • 老中青少
  • 搶救性保護
  • 傳承人
  • 特殊責任
  • 民間技藝
  • 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