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與故鄉道別與傳統重逢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7日 08: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06年春節,是濟南鐘樓寺街最後一個春節。一位老人站在院門前。如今這裡已經成了大明湖景區的一部分。 本報記者 徐延春 攝

  □蔡宇丹
 元宵節淡了,廟會火了。城市化在推進,每個人的故鄉在淪陷。此消彼長中,滋生著對根的追尋。而傳統,又以什麼樣的方式復活?
 今天是元宵節。
 這是春節最後的一次狂歡。基於安全考慮,不只一個城市,LED彩帶和射燈替代了元宵節的大紅燈籠,焰火晚會也越搬越遠。
 想看花燈,味道沒了;想看熱鬧,路太遠了。元宵節不熱鬧了,廟會卻熱鬧得很。
 青島清溪庵蘿蔔會每年正月初九開幕,今年一天賣了92噸蘿蔔;青島海雲庵糖球會正月十六開幕,去年一天就來了50萬人。一個700年曆史,一個500年曆史,在現代化都市,它們因何受到追捧?
 民俗學家解釋,廟會這種鄉土文化,凝聚了共同的心理、情感、價值標準、道德情趣、風土習俗、生活方式、宗教禮儀。“在這裡,能找到老煙臺的年味。”傳承了百餘年的煙臺毓璜頂廟會吸引了年輕潮人和回國過年的華僑,原汁原味的海陽大秧歌在網絡社會還能找到粉絲。
 這邊是熱鬧,那邊是寂寞。
 那些從鄉村老家過年回來的,長吁短嘆:老屋扒沒了,輩分叫亂了,祖墳為了讓道遷走了,能幹活的都出去打工了。村中的水塘,村邊的老樹……沒了……變了……找不到嘍……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2011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梁鴻寫的暢銷書《中國在梁莊》勾起了很多人的鄉愁。2012年春節,這種情緒在越來越多返鄉人的心頭氾濫。
 在本報記者的回鄉觀察中,村子空了,沂水縣沙溝鎮石姓家族隆重的家族祭祀“請家堂”再也搞不起來了,陜西關中乾縣農戶過年也不興貼窗花了。我們回到故鄉,卻感覺自己是異鄉人。當這種割裂感越來越嚴重時,團圓的日子裏,拿什麼撫慰鄉情?
 故鄉,總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與我們告別,但沉澱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DNA,卻在自覺不自覺地呼喚靈魂,去重拾那些失落的根。
 在陜西乾縣,今年除夕上墳的人群中,多了很多以前不信這一套的年輕人。
 在煙臺毓璜頂,正月初九,搶頭香祈福的半夜就排起了長隊。
 安丘市邱西村原本就有舞文弄墨的傳統,村改居後,春節社區書畫展發展成整個街道的盛事,並驚動了市裏的知名畫家。故鄉的麥田雖然變成了廠房,但村裏那棵600歲的老槐樹還在原地紮根,上面係滿了村民祈福的紅綢布。
 一位煙臺人説,毓璜頂的廟再小,文化和傳統的力量擋也擋不住。一位網友評價,“物質生活都上來了,精神寄託必須要有。”滿足了各色人等的精神寄託,這個年,才過得格外有味道。
 城市化擋不住,文化和傳統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復活,也擋不住。儘管這種復活,有的僅僅是皮毛,有的是與現實和商業利益妥協的産物。
 此消彼長中,我們觀察到這種內生邏輯,也觀察到由此産生的各種矛盾與糾結。就像選擇從大城市回到小縣城生活的青年,他們生活在故鄉,可這種平庸與固化的生活,讓他們的心處於無根狀態。
 現代化與城市化必不可免人口大遷徙與鄉村凋零。吾心安處是故鄉,成為一種現實選擇。
 故鄉,更多是一種精神寄託。只有在熟悉的故鄉味道裏,才能清空一年的疲憊,親情、團圓、放鬆,而後,收拾行裝,再戰江湖。這就是春節回家能傳承千年的密碼。
 當故鄉無處尋找時,中國人才會被連根拔起。

熱詞:

  • 故鄉
  • 海陽大秧歌
  • 沙溝鎮
  • 重逢
  • 廟會
  • 毓璜頂
  • 海雲庵糖球會
  • 中國在梁莊
  • 村改居
  • 鄉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