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香江漫話:大澳——最後的漁村,香港的威尼斯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7日 06: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香港2月5日電 大澳——最後的漁村,香港的威尼斯

  中新社記者 江家岱

  漫步於泥濘的水道,一排排古老的木棚屋有秩序地穿插於河涌之間。“新鮮出爐的蝦醬咯,快來揀快來買!”循着遠處略帶嘶啞的吆喝,筆者無意中闖入了海味的天堂。小至絲絲入扣的銀魚,大到7寸有餘的鯊魚幹,鹹腥中夾雜着退潮後的泥土味,這就是香港的威尼斯,也是對昔日漁港的最後見證。

  作為“香港十大勝景”之七,大澳端午節“龍舟游涌”的傳統儀式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旅游業已漸漸取代漁業成為小島的支柱産業。其中,大澳蝦醬、大澳魚肚等明星産品不僅馳名粵港澳,就連歐美游客都對之趨之若鶩。

  來自挪威的游客威廉松表示自己3次途徑香港,其中有2次都特地臨走前來到大澳,為的就是那瓶小小的蝦醬。他説:“如果説三文魚是挪威的象徵,那麼蝦醬就是香港的回憶。”

  除了濃濃的海“味”,棚屋亦是漁村的寶貝。由於離島依水而建,漁民為了能隨時因應環境變化採用杉木及紅木等材料建造了“高架屋”。漲潮時能即時撒網捕魚;一旦潮水退卻,紅殼白頂的蟹仔、小蝦也能一網打盡。

  “三面環山山外山,東山日出西山落……水鄉大澳是我家,澳水靈山我愛她。”筆者一路行走間竟然傳來了詩吟。幾經輾轉打聽,才知道此詩竟然出自一位只有小學學歷的幼兒教師。

  她曾在19年前為了修建海堤發動200多名鄉村婦孺“愚公移山”;她籌資建造了香港首家民間博物館;她頂着鄰居的質疑31年間多次“上書”勸諫大澳現代化工程。2005年,她入選“全球千名和平婦女”參與諾貝爾和平獎角逐。

  談及自己的“豐功偉績”,黃惠琼苦笑着説:“大澳被政府納入發展重點,先是機場擴建,後有開發商利益相誘,再到形形色色的旅游度假村規劃,各位鄉紳大佬都把我視為‘發展大敵’。每次鄉議會開會我總是阻人發財的代表。”

  談笑間,黃惠琼領着筆者一路踱到了漁村中最熱鬧的碼頭,形形色色的揹包客、家庭親子團聚集在岸邊,等待着出海一睹傳説中的“中華白海豚”。作為香港最著名的吉祥物,剛出生的白海豚呈黑色,進入青春期則變成灰色,待到成年又會幻化成粉紅色。

  然而,近年來隨着香港大肆發展基建項目,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空間也受到了威脅,原本稀罕的物種已漸漸遠離大澳。

  “看!那是鰭,粉色的!”興奮的孩童嘴裏嚼着香噴噴的雞蛋仔,對着遠處閃過的掠影手舞足蹈。

  “真能看到嗎?是不是染過色的?”“當然不是啦,這些可都是大澳的寶,為了他們能游得暢快,我們連捕魚都去深海了!大人30,小孩20,即滿即走!”經過一番討價還價,25人的快船不一會就來到了將軍石對開的海面。船家關熄引擎,靜觀海面,突然2條物體躥出水面再急速下潛,1粉1灰,交相呼應,頃刻間秒殺無數菲林。

  夕陽西下,筆者閒閒逛逛,穿梭棚屋小巷之餘,品嘗茶果,看看白海豚。不消一個下午,便飽覽了漁村的昨天與今天。

  黃惠琼整理着室內的展品,坦言歲月催人老,準備不久關閉這個民間博物館。她説:“我很高興小小的文化工作室能在10年間吸引20萬游客來此參觀,但我更希望大澳的年青人能多回家看看這最後的漁村。”(完)

熱詞:

  • 大澳
  • 漁村
  • 威尼斯
  • 蝦醬
  • 將軍石
  • 游客
  • 雞蛋仔
  • 香江
  • 秒殺
  • 中華白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