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藝術品“消費”開始升溫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6日 1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如果藝術與公眾結合能夠更加多樣化,與生俱來的藝術基礎將使這個向“消費市場”擴張的藝術品市場迸發更全面的光彩。

專家論道

  本期專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AMRC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總監 趙力

  撰文/記者林琳

  2011年,我和另外9名評審委員共同創辦了“青年藝術100”這樣全新的藝術項目,從全國挑選了100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巡迴展覽。這批藝術家都出生於1975年之後,正是藝術創作風華正茂時。作品包括傳統國畫、油畫、雕塑,也有版畫、裝置、照片和新媒體等。中國當代藝術要往哪變化,看的就是這一批藝術家的走向。

  中國的當代藝術已經發展了很多年,在1978年以後更是進入了多樣變化時期。然而對於大多數非業界的觀賞者來説,中國當代藝術卻還是新鮮的事物。年輕藝術家想的真的不一樣,這一次展覽令我們深切感受到差異。他們更為國際化、網絡化和信息化,更注重獨立性和手工性,並且將藝術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這次展覽並沒有安排在美術館或畫廊,而是選擇在一些公眾性的場合,比如北京展覽是在地壇公園臨時搭建的大帳篷裏,與日常的藝術品鑒賞經驗大不相同,更顯現當代藝術與日常生活結合的特點。很多觀賞者在這裡發現,自己對當代藝術原來一點也不陌生。

  大多數人認為當代藝術品的市場行情早已走高,但實際上能夠得到市場認可的當代藝術家萬中無一,大多數依然貧困地生活著。如何讓藝術家們以自己熱愛的藝術生存下來也是我們展覽試圖探討的話題。因此展覽期間我們也嘗試銷售藝術品,結果令我頗為意外。

  我們發現,大多數買家都是第一次購買藝術品,而且並不以收藏或投資意識為先導。譬如一名北京的買家買下了兩件價格分別為1萬元左右的藝術品後表示,一件自己非常喜歡的,另一件是兒子看中的。當我問起如果這兩件藝術品價格漲了10倍,是否會考慮出手,這名買家説:“我並不是投資者,我不會賣掉它來賺錢。”另一位買家在北京巡展上因為猶豫而沒有購買看中的藝術品,後來卻帶著5個朋友出現在上海巡展會上,並且每人購買了一件藝術品。這樣的買家並不是拍賣場和畫廊中的收藏者或投資者,而是消費者。在展會中,我們看到中國藝術品的“消費市場”已經升溫的事實。

  有一些人談及國內的藝術品市場時都會老生常談,稱其“社會的美育程度不夠”。實際上,我認為中國人對藝術的嚮往和喜愛存于血液裏,只是市場缺少藝術與公眾相結合的渠道和方式。如果藝術與公眾結合更加多樣化,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這種與生俱來的對藝術的喜好,將促使藝術市場向“消費形態”的擴張,最終導致中國人生活品質的全面優化。

熱詞:

  • 消費形態
  • 消費
  • 1975年
  • 藝術品市場
  • 藝術家
  • 買家
  • 中國當代藝術
  • 投資者
  • 消費市場
  • 藝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