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新聞網:北京老城為何總是不容“梁思成”!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3日 22: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來,“梁林故居”被“維修性拆除”一事引爆輿論。北京市東城區北總布衚同24號院曾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故居,這裡記錄著一代建築大師梁思成為保護老北京城嘔心瀝血、奔走呼籲的艱難歲月,這裡也記錄著一代才女林徽因享譽現代文學史的“太太客廳”。如今,這些珍貴的歷史記憶,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在開發商無情的滾輪下,終沒能逃脫碎為瓦礫的命運。新年伊始,劈裏啪啦的鞭炮聲掩蓋了轟鳴的推土機聲,這座已被列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文物項目的“梁林故居”,淪為一片廢墟。

  面對這斷壁殘垣,我們還能夠説些什麼?指責開發商沒有文化真可怕的肆無忌憚?批評有關政府部門的保護不力?還是反思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平衡失重?滿眼荒涼的廢墟之上,朔朔寒風中默默訴説的,或許只有那歷史與文化演進中的缺失與悲哀。

  名人故居是城市文化的歷史坐標,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也是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而在越來越“現代化”“國際化”的北京,大片的衚同消失了,大量的四合院淪為大雜院,毀掉真文物造個假古董,整齊劃一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文化品位和城市個性卻消磨殆盡。人們不禁會問,這還是我們獨一無二的那個北京嗎?為何記憶中熟悉的北京變得如此陌生?“修舊如舊”“維修性拆除”“異地重建”……建築固然可以重建,但建築本身所蘊含的歷史滄桑感,承載的文化厚重,又何以重建?這種文化缺失感和陌生感,恐怕短時間內難以修復。試想,當一座城市越來越缺少文化的沉澱和浸潤,當城市的精氣神變得越來越混亂和虛弱,現代化的城市母體又能給她的市民提供怎樣的精神食糧?

  痛失文物,著實令人義憤,而相關責任人的反應更是讓人生憂。文物管理部門一方先是聲稱不知此事,而後又認定此次拆除未經報批,屬“違規拆除”;開發商則祭出“維修性拆除”當令箭,對文物管理部門“違規拆除”的説法保留意見。一處文物毀了,一個新詞誕生了。“維修”與“拆除”這對意義完全相反的詞語,居然可以這般組合,真是讓人見識了漢語的另類博大精深;更有相關報道稱,其實“梁林故居”上世紀早已被拆除,如今拆除的並非名人故居,而是自傢俬宅……有關當事人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自説自話,自圓其説,乍一看,文從字順、邏輯嚴密,仔細推敲,卻都是些將責任視作浮雲的主兒。

  事實上,名人故居遭拆被毀的命運,更應引起我們足夠警惕的是一些管理者的短視與冷漠,以及體制機制的短板。比之於開發商對文物價值的“無知”,更可怕的則是文物管理部門對於“違規拆除”的事先“不知”。如果説“無知”尚可以通過學習補足,“不知”的背後則更反映出法律法規、體制機制的滯後,暴露了失職瀆職、懶政怠政的頑疾。文明的發展是累進的而非斷代的,一代代的民俗實物、文物建築留存記錄著城市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而保留、喚醒這些記憶,只靠文化人的奔走呼號還遠遠不夠,要靠切實的保護機制、問責辦法,更要靠文化保護理念的深入人心。文化遺産從來不是城市發展的障礙,而是為城市加分的重要文化符號。相反,真正有礙城市發展的,是對文化的漠視,對法律的冒犯以及違法的零成本。

  梁思成是北京城史的一個痛,抹去這個傷疤,是更痛還是去痛?!

熱詞:

  • 拆除
  • 梁思成
  • 怠政
  • 文化缺失
  • 老城
  • 梁林故居
  • 開發商
  • 違規拆除
  • 維修性拆除
  • 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