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老北京”的廟會記憶 聽老人講述童年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6日 16: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1月25日電(記者孫偉麗趙琬微)“如今的廟會內容豐富、特色多,但少了一种老北京的味道。”在地壇鐘樓東側的“老北京文化展示區”,一些領著孩子參觀的老人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童年裏的廟會記憶。

  “過去的廟會,好像大集市一樣。有賣大挂兒山裏紅、餛飩、雪花酪的,有賣雞鴨鵝的,還有賣蛐蛐、雞冠花的,特別熱鬧,價格也便宜。”家住北京外館斜街的張先生指著一張張過去廟會的照片感慨地説。

  他10歲的孫子好奇地看著展覽中的老物件。在三間敞開的北房陳列著老式八仙桌、條凳、木制隔柵、立櫃等老北京家裏的常見物件。空地兩側各擺放了一排展板,分別從“衚同文化”“街巷文化”“廟會文化”“票證文化”“門牌文化”幾個方面介紹“記憶中的老北京”。

  今年70歲的王學泰是一個地道的老北京,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在他的童年記憶裏,北京春節的廟會以廠甸最為繁華。當時的琉璃廠一帶是京城最大的文化場所,春節期間也不乏平時的雅趣。筆墨紙硯、文玩字畫一應俱全,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手工製作的玩具發出各種聲響,熱鬧非凡。

  “過去的廟會並不是春節獨有的,而是按照集會期進行。比如每月逢一、二、九、十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廟,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護國寺等。”王學泰説,當時的廟會是圍繞“寺廟”進行,以農業文明和宗法制度為背景。現在時代發展了,早已移風易俗,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和商業活動。“客觀上看,現在廟會比以前內容更豐富了,演出秩序、食品衛生也更好,但因為平日裏物質、文化都十分充裕,廟會的社會功能淡化了。”

  在大觀園紅樓廟會,李惠芬為5歲的孫女買了一個泥塑兔爺。“我年輕的時候是京郊農民,沒有閒錢逛廟會。現在家裏富裕了,要不誰舍得花幾十塊錢買個玩具呢?”

  在一輛木制獨輪車前,老人趙鳳琴深有感觸地説:“過去在廠甸廟會經常能看見推著這種獨輪車的小販。我母親就給我和妹妹每人買一根糖葫蘆,一逛就是一整天。現在真是稀罕物嘍!”(完)

熱詞:

  • 老北京
  • 廟會文化
  • 童年記憶
  • 寺廟
  • 講述
  • 隔柵
  • 八仙桌
  • 雞冠花
  • 筆墨紙硯
  • 餛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