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老北京非遺遇冷原因在哪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6日 11: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毛猴、泥人張、剪紙……昨日,十幾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亮相北京龍潭廟會,和商業展位相比少人問津。(1月25日《新京報》)

  廟會是個熱鬧的場所,尤其是北京的龍潭廟會更以其獨特的體育、民俗、科技特色和悠久的歷史,成為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受到海內外遊客和北京市民的青睞。

  但不曾想到,就是在這麼著名的廟會上,絨花、瑪瑙雕、毛猴、泥人張等老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冷落,特別是很多年輕人根本不知道其為何物。

  出現這種情況,不外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重視不夠。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很多地方忽略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將老古董、老玩意、老宅子等傳統印跡鮮明的東西一概視為敝帚而不自珍,等回過神時為時已晚,結果使很多民間藝術失傳;二是宣傳推廣不夠。近些年來,不少地方緊急搶救了一些非遺項目,但往往都是裝裝門臉,供上級檢查、來賓參觀的多,真正花大力氣進行深入宣傳、普及和推廣的卻少之又少,這樣自然鮮為人知,年輕人不了解、不知道也就不足為奇了。

  實際上,現存的非遺文化都是傳承了數百上千年的民俗、民間藝術和文化,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才智,更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代表和縮影,也是今人認識歷史和中國文化的生動教材,理應得到大力宣傳和傳承。遺憾的是,我們過去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夠,更多的精力和資金都放在打造現代藝術和文明上,使得寶貴的傳統文化備受冷落文化遺産。

  其實,現代文明和傳統文明並不矛盾,我們完全可以在保護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現代文明,這既是社會發展的規律,也是延續中國文化的需要,如果硬生生在我們手上割斷數千年的傳統文化,那就罪莫大焉,愧對子孫後代了。

  所以,當務之急各地除了必須大力挖掘、整理非遺文化外,更應該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推廣,通過講座、培訓班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非遺文化接班人,同時加大對非遺文化傳承人的扶持力度,利用各種活動展示非遺文化,激發民眾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和了解,而不是僅僅做表面文章,或是當作一種可有可無的點綴,這樣我們就真的要成為民族罪人了。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老北京
  • 民俗
  • 毛猴
  • 泥人張
  • 新京報
  • 民間藝術
  • 龍潭廟會
  • 宅子
  • 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