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曠世墨寶:董其昌行書代表作《東方朔答客難》卷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2日 11: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行書《東方朔答客難》卷(局部),紙本,縱26厘米、橫334厘米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明代中後期,“吳門書派”漸成弱勢,繼之而起的是以董其昌為首的“松江書派”。作為明代後期著名書法家,董其昌在晚明書壇開一代書風,對後世書法影響很大。他兼工楷、行、草書,創作講求追摹古人,但並不泥古不化,形成生拙秀雅的書法風格,體現出文人創作中平淡天真的個性。

  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字玄宰,號香光,別號思白,明代南直隸松江府(今屬上海)人。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謚文敏,是一位在書法、山水畫、美術鑒賞、美術理論上都有卓越貢獻的書法家、畫家、理論家。他走上書法藝術的道路,完全出於偶然。董其昌7歲時參加會考,本可名列第一,松江知府嫌其考卷上字寫得太差,改為第二。這極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鑽研書法,數十年不輟。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博採眾長,融合變化,自成一宗,領一時風騷。楷書及行書,是他最為擅長的兩種書體。董氏行書以淡雅清逸為主要特點,從根本上説,是出自他的用筆方法。這一方法最初得自“二王”,此外米芾的用筆也是他最為欽佩的。董其昌內涵豐富、舉重若輕的運筆之法,正是與此相關。他晚年崇尚平淡自然的書風,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

  行書《東方朔答客難》卷,為董氏74歲時所作,是其晚年的代表書作,充分體現了他的書風特點。全卷書體自然,平淡中求奇秀,雖多用圓筆,但筋骨內含,堪稱圓潤精妙。全卷注重章法,字距密,行距疏,與平淡率真的書風相和諧。善於在平淡中求變化,行、楷、草相間,一任自然,用墨濃淡自由,濃者多大字粗筆,淡者則小字細筆,使全篇形成了生動的韻律。由於他嫻熟古今名家筆法,出入百家而獨樹一幟,所以才能夠如此得心應手。

  董其昌書法以生拙取勝,其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佈局,疏朗勻稱,喜用潤墨和淡墨,從而營造出一種寧靜、俊逸、簡遠的氛圍,頗具“禪機”。他的書法在當時就有極大影響。《明史》稱:“其昌後出,超越諸家”,“造請無虛日,尺素短札,流佈人間,爭購寶之。”明末書評家何三畏稱董其昌的書法:“天真爛漫,結構森然,往往有書不盡筆,筆不盡意者,龍蛇雲物,飛動腕指間。”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對董其昌的書法作品愛不釋手。董其昌書法傳世作品較多,代表作如《和子由論書》卷、《杜甫醉歌行詩》卷、《白居易琵琶行》卷、《月賦》卷、《三世誥命》卷、《草書詩冊》、《前後赤壁賦冊》等。

熱詞:

  • 董其昌
  • 行書
  • 文人創作
  • 代表作
  • 墨寶
  • 書風
  • 東方朔答客難
  • 二王
  • 禪機
  •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