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現在就要一代”的潛在危機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2日 06: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助長無條件 漫畫/李法明

  近日據媒體報道,如今,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生活過得更好,總是孩子想要什麼就立即想辦法滿足,即使孩子提的要求超出家長的經濟能力,甚至根本不是正常需求,有的家長也會儘量滿足。有人將這些年輕人稱為“現在就要一代”。

  精神發展、心理髮展,作為一種時代性的素質養成,日益成為優秀人才的重要素養。孩子應該逐漸成長為具有能屈能伸、堅強獨立、卓爾不群、氣象開闊的人格秉性以及精神品質,成為精神強大者、心理健壯者。這種觀念成為一種教育共識。然而,“現在就要一代”卻折射出不少孩子精神發展童齡化。

  現實生活中,將精神發展、心理髮展放到重要位置的家長和教育者,真的不多,原因就在於:第一,課業沉重,家長無暇對孩子開展心理和精神養成。第二,作為一種新事物,很多人對於心理髮展還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有問題的孩子”才應該進行精神和心理挖掘,而沒有認識到它們同樣是每個孩子不可或缺的成長微量元素。第三,家長教育觀念中存在太多的傳統觀念,知識更新不多,教育儲備有限,形成了一種“素質落伍”,無法接受精神發展意識。眾多因素讓“現在就要一代”成為一種成長難題。

  這不僅是一種信息危機,更是一種“人才危機”,由於“現在就要一代”得到的太容易,珍惜意識、奮鬥意識、獨立意識,精神大多不夠強健,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存在弱化傾向,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教育功能時常受到抑制。不少孩子還會存在認識偏差、人格偏差,比如過分自私、過分狹隘,依賴性強等,遇到一點困難與矛盾就會有危機感、末日感等。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柳肅教授認為,不懂得“父母不可能養活孩子一輩子”的簡單道理,有可能讓孩子逐漸喪失創造價值、造福社會的本事和激情,這是在剝奪孩子靠自己闖天下、掙幸福的能力和機會。

  要擺脫這種精神發展童齡化,教育學上有“延遲滿足”的説法,面對孩子的各種要求,大人故意設障礙,過一段時間,再去滿足孩子,或者給孩子提出具體附加條件等。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還有一種“飢餓教育法”。在鈴木的教室裏,對於初次參加學習小提琴的兒童,鈴木的做法是完全禁止拉琴,只允許在旁邊觀看其他孩子演奏。聽到其他孩子奏出夢幻般優美的音符,新來孩子學琴的慾望被強烈地刺激起來,而這時,鈴木只是許可孩子拉一兩次空弦。直到新來孩子的學琴慾望從強烈變成了饑渴,才能得到學習機會,而他們也往往因此更珍惜、更投入,學習效果常常能“事半功倍”。

  在“延遲”和“等待”中,讓孩子去品味“物質饑渴”和“精神饑渴”,提升孩子的等待意識、珍惜意識,讓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忍耐力和調節能力也得到發展。只有精神和心理健壯,孩子才不會願意當家長的“精神藤蔓”。(劉克梅)

熱詞:

  • 空弦
  • 孩子
  • 現在就要一代
  • 延遲滿足
  • 心理髮展
  • 藤蔓
  • 教育法
  • 課業
  • 演奏
  • 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