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雲陽:著力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9日 03: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讓農民有地生錢、有房生錢、有股生錢

  華龍網訊(記者 向婧)位於三峽庫區腹心的雲陽縣,把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作為促進農民收入大幅增長的主攻方向,在增加農民生産要素擁有量、盤活農村土地、農房保值增值、探索村集體産權改革上大做文章,使農民有本生錢、有地生錢、有房生錢、有股生錢。

  記者近日獲悉,截至目前,雲陽已完成農村“三權”抵押貸款2.2億元,建設用地復墾74公頃,“地票”交易1.5億元。

  “地票”收益——

  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

  走進雲陽紅獅鎮中坪村,兩棟整齊漂亮的7層新樓映入眼簾。坡屋頂、藍白相間的外墻,底層為門面房、上面6層為住房,共48套,每套房面積117平方米。這是紅獅鎮下壩為滑坡的災民建設的集中安置點。

  “原來的房屋,墻壁有裂縫,一場大暴雨過後,裂開的口子有拳頭那麼寬,根本不敢住人。”村民劉和平説:“政府投入補助資金,動員我們搬遷,我第一個報名,三兩下就把舊房拆除了,宅基地復墾還能得一筆錢。”

  雲陽對農戶搬遷後廢棄的宅基地,統一復墾整理。48戶因地質災害搬遷避讓的村民原宅基地約有20畝,集中搬遷只用了2畝地,節省下來的土地經復墾後,可以“地票”形式進入市農村土地交易所掛牌交易,所得收益按85:15的比例,全額返給搬遷農戶和所在村集體。這不僅可為村民創造200多萬元的財産性收入,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雲陽農業人口有112萬,佔全縣總人口的84%。由於農業基礎條件差、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農民科技素質偏低等原因,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一直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而財産性收入除銀行儲蓄、民間借貸收益外,土地、房産、保險、債權、集體資産股權等收益微乎其微。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雲陽農民財産性收入僅佔農民總收入的1.6%。

  “農民財産性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佔比小,這表明農民增收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雲陽縣長張學鋒説,沿海發達地區的農民之所以比內地農民富裕,一個重要的因素在於對傳統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了産權制度改革,讓每位農民都成為股民,享有股份權和分紅權。

  産權改革——

  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目前,一方面,雲陽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積極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出臺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綜合配套政策和考核辦法。在選優配強村級班子時,選好一名政治素質過硬、駕馭市場經濟本領強的好&&人,成為組織工作的重點。同時,通過用活、用足、用好國家及各級政府的強農、惠農、支農政策和項目,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

  盤石鎮四民村支書柯賢全説,過去,四民村沒有收入來源穩定的集體經濟,連筆和紙張都要靠“化緣”,是個“空殼村”。去年,市臺辦爭取到50萬元資金,支持四民村建起了8口、共18畝魚塘,發展流水養魚,作為村集體經濟。

熱詞:

  • 財産性收入
  • 增加農民
  • 農民增收
  • 農民收入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村集體經濟
  • 空殼村
  • 四民
  • 宅基地
  • 農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