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美歐央行救助面臨道德爭議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8日 04: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海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歐洲央行近期採取了歐元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銀行注資行動,引發觀察人士對政策效果和負面效應的質疑。彭博新聞社近期也揭露美聯儲在金融危機期間用天量貸款救助美國銀行業,卻導致銀行借此獲利逾百億美元。大西洋兩岸貨幣當局救助行動引發的批評,凸顯“最終貸款人”在施救時需權衡救助責任和道德風險之間的利弊得失。

  最終貸款人

  從次貸危機到歐債危機,對美歐各國決策者而言,是否對金融機構施以援手是個艱難抉擇。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巴傑特曾指出,在金融市場面臨壓力時,中央銀行應扮演提供無限量流動性的“最終貸款人”角色。“巴傑特法則”也因此成為貨幣當局對危機進行干預的重要理論依據。從19世紀的英國開始,全球主要央行一直在扮演該角色。

  據彭博社報道,美國大型銀行從2007年至2009年共計從美聯儲獲得7.7萬億美元救援款,超過美國國內生産總值的一半。美聯儲貨幣事務部主任威廉 英格利希對新華社記者説,面對極大的市場壓力,確保金融市場穩定是央行的核心職責之一,美聯儲在金融危機期間對金融機構的救助避免了金融體系崩潰。

  央行面臨道德風險

  雖然巴傑特強調央行應當在金融市場面臨系統性風險時扮演“最終貸款人”角色,但也強調應以懲罰性利率向金融機構提供融資。

  前美聯儲經濟學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約瑟夫 加尼翁告訴記者,美聯儲給陷入流動性困境的金融機構提供融資無可厚非,但如果以超低利率給金融機構輸血則有違“巴傑特法則”的懲罰性原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孫濤表示,美聯儲以超低利率給商業銀行融資面臨一定道德風險,因為銀行如果預期在面臨融資困境時將得到央行幫助,可能將疏于日常風險管理甚至故意採取冒險行為。

  “建設性模糊”難度大

  如何確保央行既承擔“最終貸款人”角色又能避免道德風險,巴傑特建議採用“建設性模糊”策略,即通過對救助時機和方式的把握來優化“最終貸款人”角色。這樣做既可以避免金融機構倒閉造成的系統性風險,同時也能夠確保金融機構不會採取冒險行為。

  孫濤表示,“建設性模糊”是理論上的理想狀態,現實操作中難度較大;其本意是控制道德風險,但市場壓力、利益集團和監管操作性等都會使得“建設性模糊”的推出和效力下降。

  鋻於全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頻率已顯著增加,如何促使“最終貸款人”平衡好防控金融危機和道德風險之間的關係併發揮“建設性模糊”作用,這一現實問題將持續受到關注。

  (據新華社華盛頓1月14日電)

  經濟觀察

熱詞:

  • 道德風險
  • 美聯儲
  • 最終貸款人
  • 建設性
  • 金融機構
  • 美歐
  • 巴傑特法則
  • 金融市場
  • 系統性風險
  • 低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