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美歐救助銀行引發道德爭議:銀行借天量貸款獲利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6日 09: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歐洲央行近期採取了歐元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銀行注資行動,引發觀察人士對政策效果和負面效應的質疑。彭博新聞社近期也揭露美聯儲在金融危機期間用天量貸款救助美國銀行業,卻導致銀行借此獲利逾百億美元。

  大西洋[0.00 0.00% 研報]兩岸貨幣當局救助行動引發的批評,凸顯“最終貸款人”在施救時需權衡救助責任和道德風險之間的利弊得失。

  從次貸危機到歐債危機,對美歐各國決策者而言,是否對金融機構施以援手是個艱難抉擇。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巴傑特曾指出,在金融市場面臨壓力時,中央銀行應扮演提供無限量流動性的“最終貸款人”角色。“巴傑特法則”也因此成為貨幣當局對危機進行干預的重要理論依據。從19世紀的英國開始,全球主要央行一直在扮演該角色。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認為,如果巴傑特在世,他也會贊同美聯儲向搖搖欲墜的銀行開放貼現窗口,甚至也會同意出手拯救貝爾斯登等金融機構。

  據彭博社報道,美國大型銀行從2007年至2009年共計從美聯儲獲得7.7萬億美元救援款,超過美國國內生産總值的一半。美聯儲貨幣事務部主任威廉英格利希對新華社記者説,面對極大的市場壓力,確保金融市場穩定是央行的核心職責之一,美聯儲在金融危機期間對金融機構的救助避免了金融體系崩潰。

  雖然巴傑特強調央行應當在金融市場面臨系統性風險時扮演“最終貸款人”角色,但也強調應以懲罰性利率向金融機構提供融資。

  前美聯儲經濟學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約瑟夫加尼翁告訴記者,美聯儲給陷入流動性困境的金融機構提供融資無可厚非,但如果以超低利率給金融機構輸血則有違“巴傑特法則”的懲罰性原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孫濤表示,美聯儲以超低利率給商業銀行融資面臨一定道德風險,因為銀行如果預期在面臨融資困境時將得到央行幫助,可能將疏于日常風險管理甚至故意採取冒險行為。

  但是,無論在次貸危機還是歐債危機中,央行給銀行提供資金的利息均低得驚人。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顯示,2008年年底美聯儲給某些大型銀行的貸款利率低至難以想象的0 .01%。據彭博社推算,美聯儲貸款與私人市場貸款之間的息差令受援銀行攫取了約130億美元利潤。

  上個月,歐洲央行給歐洲500多家銀行的3年期貸款利率也僅有1%。對此,《華爾街日報》等媒體批評歐洲央行是在對歐洲銀行業提供變相補貼。

  如何確保央行既承擔“最終貸款人”角色又能避免道德風險,巴傑特建議採用“建設性模糊”策略,即通過對救助時機和方式的把握來優化“最終貸款人”角色。這樣做既可以避免金融機構倒閉造成的系統性風險,同時也能夠確保金融機構不會採取冒險行為。

  孫濤表示“建設性模糊”是理論上的理想狀態,現實操作中難度較大;其本意是控制道德風險,但市場壓力、利益集團和監管操作性等都會使得“建設性模糊”的推出和效力下降。

  《華爾街日報》的評論文章指出,歐洲央行一方面在給銀行注入大量流動性,另一方面又在放鬆銀行抵押品標準,這至少在短期內改變了銀行的資金成本;歐洲央行此舉是一次隱秘的銀行業救助行動,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市場因為歐洲央行注資而得到暫時緩解會釋放出歐債危機平息的錯誤信號。

  前裏士滿聯邦儲備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托馬斯漢弗萊等專家主張央行對銀行業危機“不予干預”。

  鋻於全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頻率已顯著增加,如何促使“最終貸款人”平衡好防控金融危機和道德風險之間的關係併發揮“建設性模糊”作用,這一現實問題將持續受到關注。

熱詞:

  • 道德風險
  • 美聯儲
  • 天量
  • 貸款利率
  • 最終貸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