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應該如何為醫生正名?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5日 18: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吳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八毛門”到“棄嬰門”繼而到“錄音門”,一樁樁醫患糾紛的新聞事件被見諸報端後,醫患矛盾愈演愈烈。昨日,廣東省政協醫衛界委員對當下的醫患矛盾表現出了極度的擔憂。“目前緊張的醫患關係,一些媒體不夠準確的報道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山一院黃文起委員表示,本來分組討論時就想帶著一塊“我們被誤導了,要相信、善待醫生”牌子,想想還是12日大會發言時請醫衛界委員一塊舉牌助威吧。媒體稱之為“委員擬舉牌為醫生正名”。(1月12日《南方都市報》)

  報道為什麼不夠“準確”?有客觀的原因,比如採訪的記者缺乏專業醫療知識,對醫療事件的認識存在偏差,産生了誤解;也有主觀的原因,某些媒體為了追求新聞的轟動效應,在採訪尚不到位的前提下,就得出了一系列“雷人”的結論。但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報道失準”,最終傷害的是醫患雙方。

  醫生是直接受害者,患者的不信任給他們的診療工作帶來了更高的難度,他們得花更多的力氣在防衛醫患衝突上。患者是間接的受害者,一旦醫生也開始選擇不信任病人,認為他們“難纏”,治療方案將會變得無比的保守,過度防衛的檢查和藥物會增加患者的就醫負擔,甚至某些該做的手術也會因為風險太高而被放棄。

  是報道本身惹的禍嗎?筆者認為這個結論是荒唐的。但仍有不少的醫療從業者們認為,如果媒體記者不來報道,可能事情就不會變得糟糕。正是出於這種心理,“防火防盜防記者”被某些醫院管理者信奉為“安全之道”。面對找上門尋求真相的記者,醫院選擇了回避溝通,除了沉默還是沉默;患者方卻視媒體記者為“救命稻草”,進行了異常亢奮的表達,願意盡可能多的提供一切信息,其中也包括那些可能會失真的信息。一旦這樣的醫療新聞報道出籠,自然就帶有濃重的感情傾斜色彩。

  如何才能讓醫方不被“誤導”所傷?一個基本的前提是呵護知情權。通過全面及時的信息發佈,讓公眾得到更多的知情權。患者在第一時間能夠獲得更多可幫助他們判斷是非的信息,有利於他們客觀認識與評價醫生的工作,減少誤會産生;圍觀者能夠第一時間清楚的知道事件的來龍去脈,就能夠建立更理性的認識與判斷,增加對醫生們的信任。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媒體”時代,電視、報紙、網站、微博、手機等讓傳播渠道變得異常發達。越是在傳播發達的社會,就越要強調呵護知情權的可貴與重要。很多時候,誤解與歪曲之所以産生,不是“報道”的問題,而是“報道不足不到位”的問題。在醫療事件中,患者之所以被定義為“弱勢方”,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在信息上處於被動地位,他們知道的,永遠不可能比醫院多;醫院之所以被認定為處於強勢與主動的地位,因為他們掌握了更多的事件信息。

  因此,要想為醫生正名,只有先從醫院做起。醫院願意向媒體坦誠開放,讓記者們可以獲得更多足夠多的信息,建立在知情權得以足夠保障的基礎上,準確而負責任的醫療報道方才有可能會出現。很多時候,媒體記者提供了“不準確”的報道,有可能不是“態度與立場”的問題,更可能是“能力”與“渠道”的問題。醫院願意多承擔一些責任,醫療專家願意多和記者打交道,醫院大門任何時候都向媒體記者開放……筆者相信,這可能要比“舉牌子正名”管用得多。

熱詞:

  • 醫生
  • 報道
  • 醫院
  • 患者
  • 救命稻草
  • 南方都市報
  • 渠道
  • 能力
  • 醫患矛盾
  • 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