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發展碳匯漁業增加我省碳匯量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4日 18: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海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海南擁有綠碳、藍碳兩大寶庫,可望在世界碳匯經濟發展中有所作為、有所創新、有所奉獻。”1月5日,在海南日報社召開的“綠化寶島”座談會上,不少專家建議,海南擁有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是全國最大的藍色碳匯寶庫,在“綠化寶島”行動中,千萬別忘了海洋。

  省人大常委會常委、副秘書長、生態學博士顏家安教授説,海洋裏的浮游生物、細菌、海草、鹽沼植物、紅樹林和魚蝦貝類等,可以將二氧化碳吸收,存儲並轉化為海洋沉積物,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綠色碳捕獲都由海洋生物來完成,而且存儲時間可長達千萬年。如硨磲貝,它的殼就是吸收、凝聚二氧化碳形成的。因此,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碳匯也正日益受到重視,發展海洋碳匯經濟是一個全新的思路,也是我省漁業發展提速的一個新機遇。

  1月10日下午,記者採訪了省水産研究所所長李向民。他説,有研究表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整個海洋含有的碳總量達到39萬億噸,佔全球碳總量的93%,約為大氣的53倍。海洋中,貝類生物的外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的生長需要消耗很多二氧化碳,是很好的碳匯生物,此外,海洋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所以,發展“碳匯漁業”,就是通過養殖海養貝類和海洋植物的辦法,以提高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但是,我國目前“碳匯漁業”的應用技術和體系還比較薄弱,海南的研究起步更晚。某些捕撈和養殖(特別是肉食性魚類、蝦蟹類等)漁業還存在著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低效能、低效率、低效益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其實,碳匯漁業的活動,在我省歷史悠久,只是沒有對它們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如我省沿海漁民,都有養殖海洋貝類、螺類、麒麟菜和江蘺的傳統,這些都是碳匯漁業。”李向民告訴記者,我省所轄海域是熱帶海洋,在全海洋中生態環境最好,也是碳匯能力最強的海洋,非常適合發展碳匯漁業。

  目前,省水産研究所已經開始了對碳匯漁業的研究和探索,已在我省部分海域建立了一些碳匯漁業基地,如由國家海域使用基金項目支持建設的熱帶大型海藻(瓊脂麒麟菜)養殖,位於三亞南山海域的大珠母貝養殖基地,昌江海尾、文昌等地的文蛤養殖基地等等。

  針對我省如何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碳匯漁業,兩位專家提出了如下幾條建議,供省政府及有關部門決策參考。

  首先要科學管海,保護好海洋的生態環境。在“綠化寶島”行動中,大力提高我省沿海海防林的質量,不僅使其具備防風功能,同時也具備改良海岸帶生態環境的功能;加強對現有紅樹林保護的同時,在適宜種植紅樹的沿海灘塗人工種植紅樹,促進紅樹林群落的恢復,加強對我省珊瑚、海草生長海洋區域的保護,以推進海洋生態的保護與修復,為發展碳匯漁業提供良好的基礎。

  其次在我省現有海洋漁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制定一份科學的海洋碳匯漁業規劃,“碳匯漁業”尚是一個新的理念,應由政府投資,劃定一些海域,建設我省碳匯漁業示範點,對碳匯漁業實行補貼政策,鼓勵並引導漁民大力發展碳匯漁業;第三,要加強碳匯漁業的科研,探索碳匯漁業養殖技術,如篩選出經濟價值高、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強的優良養殖品種;設計科學合理的碳匯漁業養殖設施等等。

  (本報海口1月11日訊)

熱詞:

  • 我省
  • 鹽沼
  • 大型海藻
  • 碳庫
  • 漁業養殖
  • 碳匯漁業
  • 海防林
  • 海草
  • 紅樹林
  • 海洋貝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