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不吐不快:從“心”關愛老人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4日 0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社會再多的關懷,也替代不了家庭的精神關愛。一個人老年階段的幸福指數,更能體現全社會的幸福指數

  最近,在媒體上看到幾則關於老人的報道:北京房山區一位住在養老院的老人,因為想回家和女兒住在一起,曾兩次試圖自殺;江蘇徐州一位老人,因為兒子沒來探望自己,欲將兒子告上法庭,後經調解才作罷。

  這些新聞反映了一個社會現實:如今的老人普遍缺乏精神上的關愛,尤其是來自子女的精神關愛。

  有一句俗語説得好:“樹老怕空心,人老怕冷清。”電視上也有一則公益廣告:一位老人在家做好了飯等子女回家,結果子女們紛紛打來電話,都説不能回來吃飯,他們不是去應酬就是去補課、健身,陪伴老人的只有電視。可是,現實生活中,身邊冷清的老人越來越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人達到1.78億。其中,空巢老人在城市佔一半以上,農村的留守老人也在不斷增多。30多年後,我國的老齡人口達到4億的峰值,由於他們的子女幾乎都是獨生,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將會更多。雖然,政府部門不斷完善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政策,社會各界也關注到了老人的狀況。然而,社會再多的關懷,也替代不了家庭的精神關愛。

  當溫飽問題解決之後,老人最需要的是心靈上的安慰。人是社會化的動物,生活在世上,就希望幸福,而幸福不等於物質豐富,還需要心靈的滿足和快樂。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精神需求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老人由於生理變化,應對社會變化的能力降低,心靈更加無助和沒有安全感,更需要精神關愛。對於生病臥床老人來説,醫療護理需求佔第一位;對於健康老人來説,精神慰藉佔第一位。而來自子女的精神關懷,帶著親情的溫度,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更加貼合老人的心靈。近日,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公佈了一項家庭幸福感的調查。結果顯示,家庭需求由基本生存和物質需要,向歸屬感、安全感、心理健康等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轉變。這種需求在老人身上體現得更加明顯,同時充分印證了老人渴求精神關懷的心理。

  可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抱怨關愛老人太難。網上有這樣一段話:“30歲的男人:世界大著呢,孩子小著呢,事情多著呢,鈔票少著呢,別人笑著呢,老婆罵著呢,日子長著呢,俺正忙著呢。”年輕人生活壓力很大,需要應酬,需要拼搏,往往不願意花時間陪老人。很多人認為,能讓老人吃好穿好,就是盡孝心了。因此,“常回家看看”成了一句口號、一種奢望。

  從“心”關愛老人,其實並不難做。對於年輕一輩來説,更多的是舉手之勞。一句問候、一個電話、一封家書、一次探望、一場活動,就足以溫暖老人的心。古人云:“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中華民族關愛老人的傳統,應該傳承和發揚。政府除了規定子女的贍養義務,還應制定措施鼓勵引導子女敬老愛老。因為一個人老年階段的幸福指數,更能體現全社會的幸福指數。

熱詞:

  • 關愛老人
  • 幸福指數
  • 留守老人
  • 公益廣告
  • 犬馬
  • 一封家書
  • 生理變化
  • 醫療護理
  • 需求理論
  • 空巢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