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老齡化社會呼籲養老新模式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4日 00: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漢網-武漢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老齡化社會呼籲養老新模式

  我省自1998年起,人口年齡結構已呈“老年型”,比全國提前2年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底,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797.4萬。其中,農村老年人431.71萬人,佔全省老年人總數的54.14%。據專家預測,我省老年人將以年均10%的速度遞增,到“十二五”末期,全省農村老年人達到700萬人以上。

  昨日,多位政協委員聚焦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成熱議話題。民盟武漢市委員會專職副主委,武漢市漢南區副區長陳彩鳳調研發現,僅有5%的老人因為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選擇機構養老,我省養老模式仍以居家養老為主。

  現狀

  養老機構床位缺口大

  農村老人醫療難保障

  我省老年福利機構的養老服務設施、床位數依然偏少,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目前,我省現有縣級以上養老機構340家,各類養老機構床位為21.5萬張,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數2.4張。在需要機構護理的119萬老人中,每百名僅擁有床位16.3張,不足需求的20%。

  而農村地區老年人生病已由傳統的傳染病向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轉化,治療費用高、週期長。大多數農村老人雖然參加了新農合,但藥費貴、自費比例偏高,致使他們不願拿錢買藥吃,“小病拖,大病挨”的現象普遍存在。農村老人“老有所醫”難保障。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缺乏導致老人活動場所少、交流不便,文化生活單調、乏味。許多留守老人無處傾訴苦悶,感情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導致內心孤獨,“老有所樂”可望不可及。

  此外,現有養老機構服務人員的素質不高,服務理念落後。全省120家公辦城市社會福利機構46.7%的正式員工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民辦機構服務人員多為下崗工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流動性較大。

  困境

  民辦養老機構規模小硬體差

  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在2010年、2011年,調研了武漢11家民辦養老機構,發現民辦養老機構面臨困境。

  2009年,我市民辦養老機構115家,床位11211張,入住率為56.65%,民辦養老院機構數量是公辦的8.2倍,床位數為2.6倍,但民辦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只有公辦的1.2倍。從市場貢獻來看,民辦養老機構所佔市場份額高出公辦23個百分點,對低收入人群的貢獻尤為重要。然而規模小、硬體差、服務人員少成為制約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

  就醫困難也成為阻礙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瓶頸。我市80%的民辦養老院沒有聘用醫務人員,未建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僅有2家聘用了一兩名有資質的醫務工作者,而且此种醫療服務仍需自費支付。

  期盼

  搭建智慧養老平臺

  陳彩鳳委員建議把民辦養老機構的建設納入規劃,並按健康區、病人區、臨終人區等分區佈置,實行全程視頻監控和信息化管理;在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上建立驗收機制,不論是公辦還是民辦養老機構,建築規模、質量、設施配置都應有民政部門參與評估、驗收。同時,加強基層文化體育設施建設,開展老年人文化體育活動,豐富老年人業餘生活。

  多位政協委員還建議搭建智慧養老與家政服務相結合的信息化平臺,形成以居家養老為核心、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為外圍、養老制度為保障的養老服務體系。以街道、鄉鎮為基本範圍,通過“一鍵式”信息平臺,提供就近、便捷、專業化的居家養老服務。

熱詞:

  • 養老機構
  • 民辦
  • 養老模式
  • 養老制度
  • 老齡化社會
  • 我省
  • 床位數
  • 陳彩鳳
  • 居家養老
  • 農村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