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關鍵是農民和市民能否真正得“利”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3日 15: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連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國家相關部門聯合下發通知稱,自2012年1月1日起,對從事蔬菜批發、零售的納稅人銷售的蔬菜免徵增值稅。這個政策的出臺,減緩了蔬菜價格的漲落。問題是能不能真正起到預期的平抑蔬菜消費價格、保證菜農收入、讓市民得實惠的作用。

  目前,蔬菜從菜地到百姓餐桌大致需經過菜農、蔬菜收購菜販、批發市場、零售商等幾個流通環節。以大連市場夏秋季節大頭菜為例,菜販從菜農手中收購價約為0.3元左右,但到了城市的菜市場,市民就需要1.5元左右的價格才能買到,價格翻了兩番。這就是人們常説的“種菜的不掙錢,吃菜的不便宜”的蔬菜市場怪現象。

  流通環節的確是菜價怪現象産生的重要推手,但不能就此簡單地認為通過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等減輕流通環節成本的措施,就能夠有效解決蔬菜流通環節加價高的問題。作為調節收入的有效工具,稅收規定的每一次調整,都是一次重劃利益分配的過程。“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顯然是讓利於民的有益嘗試。但問題是,由此減少的稅款會最終流向哪?降低流通環節的成本,菜販、批發市場、零售商就一定會把節省下來的費用還給農民和市民嗎?

  以實行了多年的蔬菜價調基金為例,每至蔬菜價格上漲時,政府部門都會啟動價調基金,但實際效果是只是把補貼發放給幾個重點批發市場的蔬菜批發商。事實證明,微乎其微的價調基金作用傳導到零售市場後的表現只是“部分蔬菜價格微降”,而大部分的市民並未真正感受到蔬菜價格的下降。如此看來,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流通環節從事蔬菜批發、零售的個人和企業。菜農仍然沒有蔬菜的議價權,賣菜仍然看菜販“臉色”。至於超市、農貿市場的商戶的加價率到底是多少,從每一斤蔬菜上純獲利多少,大型批發市場的管理費、攤位費到底有多少分攤到蔬菜價格上等,只有當事人心知肚明。消費者永遠也弄不清這些所謂的“商業規則”。

  蔬菜價格取決於定價權握于誰手──如果農民對蔬菜價格擁有話語權,他們當然會有所增收;如果市民對購買選擇有話語權,可對供貨商産生足夠反制,市民也會因此獲益。但實際上,供求兩端的人群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待宰的羔羊”,“減稅”所帶來的福利,會被哪些人分享,令人憂心。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在整個農産品生産、加工、銷售等系列鏈條上,作為銷售窗口的超市等零售終端其實是最大的盈利者,扣點高,利潤率高。對農産品價格進行適當調控,更應該加強對流通環節利潤率的控制,應該減少流通環節。“免稅”的同時,職能部門也提出配套措施:“加強鮮活農産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鮮活農産品流通模式;提高流通組織化程度,完善流通鏈條和市場佈局;進一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如果不能採取更有效的措施,至於這些個人和企業能不能把“免稅”所節省的利潤從自己口袋拿出來給菜農和消費者,那只能憑各自的“良心”了。(智曼卿)

熱詞:

  • 農民
  • 蔬菜價格
  • 市民
  • 臉色
  • 商業規則
  • 良心
  • 鮮活農産品
  • 環節增值稅
  • 批發市場
  • 蔬菜批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