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取消“農民工”稱謂的關鍵所在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7日 13: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原網-鄭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農民工”這一早已約定俗成的稱謂,或許將退出歷史舞臺了。近日,農民工輸入大省廣東和農民工輸出大省河南的省委書記,都提出將適時取消“農民工”稱謂。(1月4日新華網)

  作為一個新創詞彙,“農民工”無論是從表象到感知,抑或到實相,都意味著偏見和歧視。在社會學的思維裏,偏見和歧視經常被認為是密不可分的。雖然它們一般不同時存在,可是把二者理解為兩個獨立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偏見指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感情。歧視意味著對個人或群體的不公平或不平等的待遇。它是以一種態度為基礎的行動或行為。可以説,“農民工”是本土城鄉二元結構制度的産物,是當下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農民工”,既是農民又不是農民,既是工人又不是工人,對他們的偏見和歧視反映在社會的多個層面。

  “農民工”是社會底層的代稱,是低收入、低福利、低保障、低權益最直接的對象。“農民工”作為一種現象,製造著社會不公平不公正的困境,及多種變化著的偏見和歧視的模式。無疑,在努力建立平等機會價值觀的社會中,應盡力消除這種人為製造的身份界限,採取更積極的行動,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保障“農民工”權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讓“農民工”這一社會群體早日融入現代城市文明。

  對“農民工”的身份歧視,只會造成社會分層的不安。讓“農民工”更多地分享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成果,是公權力社會責任心和良知的體現。促進“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融合,不能只做表面活兒,不能只救一時之急,改變他們的命運,應有制度性的安排。譬如,近日民政部發佈了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意見。意見指出,按照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將涉及“農民工”切身利益的勞動就業、公共衛生、住房保障、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律援助、優撫救濟、社區教育、社會救助、文化體育、社會治安等社區服務項目逐步向“農民工”覆蓋。如果意見能夠落實到位,即便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舒緩這一長期的民生痛苦。

  “農民工”真正成為“城裏人”,生活融入城市社會的那一天,就是“農民工”這一稱謂徹底消失、成為歷史的日子。不然的話,即使有關部門宣佈取消“農民工”稱謂了,“農民工”在媒體上消失了,社會上也沒人喊“農民工”了,但固有的身份歧視的壓力,仍會嚴重地困擾著這一龐大的社會群體。

  今 語

熱詞:

  • 農民工
  • 城裏人
  • 社區教育
  • 公共服務均等化
  • 住房保障
  • 社區矯正
  • 城鄉二元結構
  • 實相
  • 安置幫教
  • 人格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