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訂單為何反成“傷農”手段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7日 05: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張玉勝

  黑龍江五常大米最高售價可達每市斤199元,但是當地稻農賣給加工企業的收購價卻不足2元。記者採訪得知,每市斤大米的加工成本約為0.2元,加工企業通過設置不合理訂單控制稻農壓制收購價,以致稻農和企業獲利懸殊。(1月3日《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訂單農業”以拉近農産品生産與銷售距離,密切農民與市場聯絡,導航農業結構調整,保障農産品暢銷等優勢,備受社會青睞,成為時下各地競相採用的農業經營新模式。

  訂單本來是保護農民的,是為了穩定米源,讓農民賣糧不愁,然而實際運行中,五常市的糧企卻把市場風險推給農民,在訂單中“做手腳”,訂單成了“霸王條款”,成了控制稻農把有機稻賣給他們的“非常手段”。

  米與谷之間,價格差距近百倍,按理説,這完全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可是,這樣的離奇現象,並非五常大米所獨有──地裏頭5分錢的香蕉,城裏賣3元,大蒜、大豆在菜市場裏猛漲,而給農民的收購價格卻不漲……種種怪現狀,事實上形成了目前解決“三農問題”的焦點和難點。

  這些年,國家對農業發展、農業投入非常重視,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都是重要的三農發展精神。但是,時下的農業,分散的農民各地為戰,既無法有效掌握市場信息,又難以在市場競爭中顯示力量。農民在參與市場博弈中,因為力量失衡而始終處於從屬地位,市場主體地位有名無實,被別人掌握著命運,自然也就無法在與市場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博弈中分得應得的一杯羹。

  要從根本上解決五常大米之類的市場尷尬,就必須通過體制機制的調整,使農民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並在利益博弈中佔據主動。提高農業附加值,至少也要讓農民分享高收益。

  遺憾的是,在黑龍江五常市,在企業與稻農的利益博弈中,相關部門並沒有採取約束企業不良行為,維護稻農合法權益,保持“訂單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五常市成立有“綠色食品辦公室”、“稻米産業管理中心”以及“大米協會”等服務組織,並將其列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但對這幾個機構的職能設定,只界定為統一行使稻米市場的引導和管理、帶領企業闖市場、維護企業利益,對維護稻農的利益卻只字未提。這種偏袒企業、忽視農民的行為,應該不只是文字表述上的缺失。

  五常米貴谷賤的“訂單傷農”是一面鏡子,暴露出農業産業化發展中的共性問題。在發展“訂單農業”、協調農企利益、維護流通秩序等方面,政府主導角色要到位,管理職能不能缺位。

熱詞:

  • 訂單農業
  • 農民
  • 霸王條款
  • 做手腳
  • 三農問題
  • 五常市
  • 稻米
  • 加工企業
  • 中國青年報
  • 放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