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民生工程成空談讓監管再次裸奔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19: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為真實記錄廣東多地“十大民生工程(或民生實事)”實施情況,某報對廣東各地民生工程的完成進度進行了報道:電白黃嶺鎮“十大實事”七件沒完成;興寧、紫金虛化表述讓人難以監督;四會“基本完成”變成“沒有完成”;平遠目標提前自我施壓;連山兩項實事未見動工。在媒體報道之後,多地突擊改進。

  “我代表人民政府承諾,今年要集中力量為人民群眾辦好十件實事。”對於這一來自官員口中或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鏗鏘言辭,公眾顯然不陌生。每年初,如此莊嚴的宣示,都會在許多地方人大會議的會場內回蕩。然而,每至歲末收卷鈴響之時,很多地方的所謂“十大民生工程”,卻淪為一場政績走秀的鬧劇。

  民生工程淪為“民怨工程”,無疑是對公權信用的嚴重透支和肆意揮霍。顯然,為民辦實事不是靠一紙工作報告宣示出來的,更不是靠在報告會上高談闊論出來的,而是靠公僕腳踏實地、勤勉務實幹出來的。對於那種虎頭蛇尾的民生工程,廣大民眾顯然難以感知到政策暖意,更體會不到執政誠意。

  不難發現,民生工程之所以淪為“民怨工程”,原因在於監管失語和問責乏力:一方面,民眾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長期被束之高閣,在這種監督格局下,一些地方官員出於撈取政績的強烈衝動,罔顧實際情況和財政能力,盲目攀比,胡亂承諾,結果使得民生工程要麼無法兌現,淪為“空頭支票”;要麼進度緩慢,一年計劃變成長期目標;要麼虎頭蛇尾,成為“爛攤子”或豆腐渣工程。這種情形下的民生投入,看似越來越大,實則勞民傷財,老百姓並沒有從中得到實惠,反而成為某些官員以資炫耀的“政績”。

  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問責機制,民生工程往往被相關部門視為“分外之事”——做好固然臉上有光,但搞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更重要的是,民生工程在短時間難以彰顯政績。正因如此,也就不難理解:面對民生工程的爛尾殘局,一些地方官員除了稍覺尷尬之外,卻並沒有一絲愧色,甚至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搪塞。

  在媒體報道後,目前廣東一些地方的民生工程正在突擊改進。但是如此迫於輿論壓力的突擊改進,讓民生工程已然陷入媒體依賴症,這顯然是舍本逐末。顯而易見,要讓民生工程成為真正的惠民工程,關鍵在於建立與之配套的監督和問責制度,不僅需要行政體系內部的監督問責機制堅實有力,更要將民生工程的落實置於陽光之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熱詞:

  • 政績
  • 民怨工程
  • 參與權
  • 走秀
  • 監督權
  • 爛尾
  • 政府工作報告
  • 收卷
  • 問責制度
  • 公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