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徐娟:讓環評“硬起來”不能止于供水供電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13: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北京市公佈《“十二五”期間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方案》,其中規定,未通過環評審查的投資項目,有關部門不得審批、核準、批准開工建設,不得發放各類許可證、不得供水供電。環保人士稱,部分環評走形式,常遇到一些項目沒有環評許可,也沒有相關許可證,但仍開工建設的情況。(1月4日《新京報》)

  正如環保業內人士所言,環評形式化、走過場,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早在2006年,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發出預警,總投資約1萬億元的7555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中,81%布設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45%為重大風險源。當時,環保部門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對今後新上的各類大項目推行規劃環評,使環境保護提前介入宏觀決策,從消極被動變為積極主動,從事後補救走向事前預防。五年過去了,令人遺憾的是,眾多如走過場一般的環評報告,不僅未能阻止否決項目,反而讓一個個不符合環保條件的項目穿上“合法”外衣。

  如果把環境污染的現狀都歸咎於環評報告的缺失,也不盡客觀。在這背後暴露出兩方面的問題:其一,從環評機構的生存和發展來講,編制“言不由衷”的環評報告多屬無奈之舉。伴隨著各地機構改革,環評機構紛紛與原來的環保行政管理部門脫鉤,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為了生存和獲得更好的發展,進而攬到更多的業務,不少環評機構和委託環評單位成為“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關係,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只有評估報告“順利通過”,環評機構才能拿到可觀的環評費用。因此,動用一切關係,包括與原業務管理部門的“老關係”,盡可能地讓報告被通過,幾近成了環評單位追求的目標。如果出具的環評報告不能被通過,以後還怎麼在業界立足?還有誰會願意到你這評估?

  其二,從現有的環評機制來講,存在著許多缺陷,突出表現為法律法規的滯後。美國的法律規定,環評機構提交的環評報告不僅要論證可能要上馬的項目將怎樣影響環境,還要論證如果項目不被執行,或者推遲執行的情況下,環境狀況怎樣,並提出建議方案。這就意味著,環評報告要把項目上和不上的環境狀況同時擺出來,供審批部門參考。可我國的法律沒有要求環評報告要描述項目不上或者推遲上的環境影響,環評單位有足夠的空間描述項目應該怎樣被通過。這樣一來,環評報告的實際作用就大打折扣,有時甚至成為建設“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冠冕堂皇的藉口。

  讓環評“硬起來”,不僅要加強環評從業者職業道德操守教育,更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政策,提高環評的權威性和執行力。把環評結果與供水供電挂起鉤,解決的只是淺表的個案問題,並沒有從體制機制上觸及環評機構本身。有關部門要做的是,加快環評機構改革步伐,增強透明度和公信力。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獨立自主的環評機構,包括適時引進國際先進的環評機構參與國內環評市場競爭,帶動環評主體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公眾參與進程,實施重大項目環評報告的公眾聽證制度,真正把項目環評能否通得過的評判權交給老百姓。

熱詞:

  • 環評單位
  • 環評報告
  • 面子工程
  • 形象工程
  • 合法
  • 硬起來
  • 新京報
  • 環境狀況
  • 環境敏感
  • 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