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民生工程不該淪為“秀場”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11: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有話直説】民生工程不該淪為“秀場”

  “在這裡,我代表人民政府承諾,今年要集中力量為人民群眾辦好十件實事。”對於這一來自官員口中或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鏗鏘言辭,公眾並不陌生。每年初,如此莊嚴宣示都會在一些地方政府會議的會場內回蕩。然而,每至歲末收卷鈴響之時,這些所謂十大民生工程或十件實事之類,有的淪為一場“政績秀”。

  來自《南方農村報》的報道稱,廣東平遠、連山等地部分民生實事落空;電白縣黃嶺鎮“十一五”期間承諾辦好的十大實事有七件沒有完成,排在規劃首位的舊戲院改造工程不僅沒有動工,規劃地塊反而成了手套加工廠;興寧、紫金、四會等地的十大實事,則使用了“實施”“規劃”“推進”“建設”“基本”等虛化表述,讓群眾一頭霧水。

  經媒體曝光,上述一些地方突擊改進,有的落實了修路資金,有的工程開始施工,有的衝刺收官,這些積極改進之舉應該肯定。但同時,一些地方的民生工程容易淪為官樣文章的趨勢仍值得警惕。

  有些地方的民生工程之所以淪為“秀場”,原因在於監管失語和問責乏力:一方面,由於一些地方公眾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被束之高閣,不少地方的十大民生工程雖然經過了人大等法定民意代表機構審議批准,但有的並不一定代表了最廣泛的民意。有時,公共決策來源於長官意志。在這種格局下,一些政府官員往往出於撈取政績的衝動,罔顧實際情況和財力,盲目攀比,胡亂承諾,使得民生工程要麼淪為“空頭支票”,要麼進度緩慢,成為“爛攤子”。

  另一方面,在缺乏問責機制的前提下,有的民生工程往往被公權部門視為“分外之事”或者説“試驗田”——做好了給自己臉上貼金,搞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

  民生工程淪為“秀場”,是對公共財政的浪費,是對政府公信力的透支。建立與之配套的監督和問責制度,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一方面,需要行政體系內部的監督問責機制堅實有力,另一方面,應該將民生工程的相關信息置於陽光之下,接受公眾的監督。(苗蠻子)

熱詞:

  • 秀場
  • 民生
  • 建設
  • 政績秀
  • 試驗田
  • 十一五
  • 南方農村報
  • 參與權
  • 蠻子
  • 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