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有孝才會笑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3日 15: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江晨:這是新年第一天的採訪,在上虞蓋北鎮珠海村。12歲的陳鑒清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得了“帕金森”長年臥床;爺爺在工地上做小工。小鑒清的父母為給奶奶治病,花光了家裏的錢,不得不常年在上海打工。這個又矮又瘦的男孩承擔起所有家務,他藍黑色的棉襖臟得很,手上是幾個月前收棉花留下的傷疤;而在上浦鎮的金來銅業,西裝筆挺的孫立剛總經理正要去看望父母,“我不僅是成功的企業家,還是農民的兒子,家庭成員的不團結、不和睦才是最大的不孝。”在這個出過“孝女曹娥”的城市,兩個一大一小、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讓我對“孝道”有了重新的思考,有“孝”才會“笑”,即使這話題老套得要命,但在現場,我繃不住流了淚。

  徐曉恩:自古以來只聽説晚輩給長輩拜年,下級給上級拜年,學生給老師拜年。金華婺城區民工子弟學校老師給學生和家長拜年,這樣的形式還真不多見。老師多到學生家裏走一走,多做點家訪,既了解了學生的家庭情況,又增進了師生間的感情,拉近了師生心靈間的距離,還讓大家感受到了冬日的暖意、感受到了節日的快樂,我覺得這樣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

  陳醉:中國正經歷著農耕文明到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農耕文明架構下原有的文化迅速地瓦解、消失、渙散、泯滅,這其中便有許多非遺項目。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社會的這種轉型是以非線性、非漸變的形式實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又以強烈的地域分隔獨立存在,於是,工業文明一個猛浪席捲,每塊土地上就只留下文明碎石,難以復原。可喜的是,如今,我們不僅看到了文明碎石的“撿拾者”,他們還開始了文化間的交融與互補,他們脫離了家族、地域的“封鎖線”,使得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形成合力,癒合中國民族文化發展“主脈”裏那些隱隱作痛的“傷口”。

  吳曉鵬:在象山丹西街道九頃村米饅頭生産點現場,記者跟著師傅們搓麵糰,可怎麼也搓不了圓圓的形狀,可見其中的手藝非一時半會能學到。“饅頭蒸熟了!”一陣香氣襲來讓人嘴饞。“來,吃一個嘗嘗味道!”記者拿來一隻吃了起來,味道果然獨特,清香撲鼻,油而不膩,吃了還想吃。眼下,九頃米饅頭在市場上銷量越來越大,不難看出,這樣的“民間傳統吉利點心”在當今依然具有極強的傳承“生命力”。

熱詞:

  • 學生
  • 蓋北鎮
  • 老師
  • 生命力
  • 封鎖線
  • 傷口
  • 孝道
  • 農耕文明
  • 師生
  • 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