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浙江台州路橋區“駐村百曉”讓幹部沉下心幹實事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3日 03: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杭州1月1日電(記者王俊祿)每天清晨上班前,浙江台州路橋區年輕的鄉鎮幹部羅椋尹總要到駐點的瀝南村繞一圈,在村頭小賣部跟村民拉拉家常,或者問問村裏保潔員,有沒有誰家新起了房子。

  剛工作那會,羅椋尹和大家一樣,“駐村不進村,駐村不知村”,偶爾跟村幹部電話聯絡一下。直到後來,村裏查出有違章建築,村幹部連同羅椋尹被鎮裏通報批評。

  改變源於2007年鎮裏開始推行的“駐村百曉”活動。在台州方言裏,“百曉”意指生活百事無所不曉,這樣的人被稱為“百曉生”。路橋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先義介紹説,“駐村百曉”簡單地説,就是要求鄉鎮幹部要對所駐村的低保戶、收入支出、發展難題等100道題目的答案了然于胸,這些問題涉及工農業、綜治、環保、黨建等各個方面。要做到這些,必須要“串百家門、聽百家言、知百家情”。僅知道還不行,還得包乾解決村裏的熱點難點問題。

  “現在村裏有1079人。哦,不對,是1078人,剛剛有一位老黨員過世了。”羅椋尹不經意的改口反而得到了鎮領導的表揚,“你對村裏的情況很熟悉”。

  “80後”鄉鎮幹部戴大森駐點蓬街鎮八塘村。正因為對村裏老百姓的“百曉”,讓他危急時刻救出了2條人命。

  那是2007年9月中旬,強颱風“韋帕”來襲。冒著暴雨,戴大森幫著村幹部轉移了400多名群眾。清點後,發現還少2個村民,大家都開始緊張起來。“他倆靠種菜為生,對自己的菜地非常呵護。我判斷,他們很可能保護菜地去了。”聽了戴大森的話,大家果然在一處菜棚裏找到了這對夫妻,把他們轉移到了安置點。

  “我們的幹部隊伍日趨年輕化,一些幹部所經歷的只是家門、校門、機關門,還不善於與群眾打交道, 百曉 系列活動就是要拉近幹群關係,解決實際困難。”王先義説。

  有困難找駐村幹部,在路橋不是一句空話。無論走到哪個村居,映入眼簾的都是醒目的“駐村百曉連心窗”。上面公佈了駐村幹部、工作片片長和聯絡片領導的照片、崗位、聯絡電話,群眾遇到難事、急事、麻煩事能及時找到駐村幹部。今年以來,路橋區鄉鎮幹部累計走訪群眾兩萬多人次,開展送溫暖活動460次,落實各類幫扶款項近235萬元,為群眾提供各類諮詢服務達1.2萬多件。

  蓬街鎮幹部郭文琴已在新南村駐點10年。從第一次敲門的惴惴不安,到現在宣講政策侃侃而談,郭文琴認為,很多基層矛盾浮上來,緣于幹部沒有沉下去。

  2011年上半年,路橋“血鉛”事件發生後,當地開展了環境整治行動,新南村當時是重點村。郭文琴配合村幹部,擺事實講道理,苦口婆心地勸説,硬是把村裏58戶人家的小冶煉全部關停。隨後,郭文琴又忙著幫經營戶轉産,轉向當地具有優勢的縫製設備或塑料製品行業。“環境整治斷了不少村民幾十年的營生,但我們做得有理有據,所以沒有一戶反彈,也沒有人因此跟幹部結下怨氣。”郭文琴説。

  路橋區委書記鄭敏強介紹説,為了督查幹部對村情的知曉情況,每到週一,各鄉鎮還定期進行“百曉問答”,並納入考核。這倒逼幹部下基層,接地氣,集智慧,解難題。從效果看,“駐村百曉”切實改變了幹部作風,拉近了幹群關係,基層群眾滿意度不斷上升。

熱詞:

  • 百曉
  • 百曉生
  • 路橋區
  • 幹部作風
  • 幹部下基層
  • 幹部隊伍
  • 駐村百曉
  • 駐村幹部
  • 鄉鎮幹部
  • 80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