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乳製品集體漲價底氣從何而來?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1日 17: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海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乳製品迎來了集體漲價潮。昨日,華堂超市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已經接到了三元和蒙牛漲價的書面通知,此外,伊利也向超市發出了口頭漲價通知。(12月29日《新京報》)

  乳企紛紛表示,漲價是不得已為之,因為奶源、包裝材料等成本一直在上漲,這種説法很快遭到專家的反駁:奶源漲幅不大,白糖、乳糖、包材等原料在降價,進口奶粉也在降價。真實的原因是什麼?有專家認為,漲價原因一是和員工成本及物流費用提升有關,二是乳企負面新聞不斷,在危機公關方面投入很多,所以需要漲價這種營銷策略來完成企業目標。

  在筆者看來,專家的分析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漲價的主要原因。三元和伊利的漲價不難理解,蒙牛出事,必然有一部分市場需求會轉向其他品牌,這個時候漲價,其實擊中了消費者選擇餘地不大的軟肋。應該看到,雖然很多百姓更願意購買進口奶,但市場無法滿足這種需求。我們在超市裏能看到一些進口奶粉,但盒裝的進口“純牛奶”卻很少。在乳品面前,我們選擇餘地太小,幾乎只能在“兩害相權取其輕”中進行乳品消費選擇,這是某些垃圾乳品企業雖然醜聞不斷,卻仍然能得以生存的根源。

  集體漲價本質不過是一場心理戰,是商家與消費者的博弈,而且,從消費心理來看,很多人願意“買漲不買跌”,“降價”在一些人看來,是品質低的體現。

  基於以上原因,某些企業才有了漲價的“洞見”,它卻反映出中國乳品市場混亂的競爭和非理性。當一個企業出了問題,不是這個行業所有的企業集體反思,而是趁火打劫、算計消費者、劫持消費者。當致癌和蒙牛産品發生關聯之後,乳品業內傳出的聲音卻是“這是個案”、“是小概率事件”。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乳企面臨危機之時,其策略相當明晰,那就是主打“呼籲保護民族企業”牌,而不是通過市場形象重塑來完成自我救贖。比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讓蒙牛陷入危機,蒙牛創始人牛根生發出萬言書,高舉民族企業大旗,呼籲眾企業出手援助蒙牛渡過難關。萬言書發出之後,立刻就有企業火速送上5000萬元,更有企業準備了2.5億元,讓蒙牛“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時候取”。

  保護民族企業不是問題,問題是什麼樣的民族企業應該保護,醜聞不斷的企業難道也該保護嗎?三聚氰胺事件其實留下了一個很大的後遺症,就是中國乳品企業仍然沒有從巨大醜聞中學會如何贏得消費者信任,如何在保障百姓健康上更加著力。相反,成功從三聚氰胺事件突圍,讓他們看到了民眾消費選擇權這個軟肋。

  乳品集體漲價本不是多嚴重的問題,但從這個問題上,我們能看到中國乳品企業在面臨危機、反思問題上的不誠信,而與集體漲價相對的,則是消費者依然弱勢。本來,蒙牛出現這樣的問題,放在別的國家,數億的“懲罰性賠償”早就應該有了,可在我們這裡,違法成本過低,也是縱容一些企業醜聞層出的原因之一。

  □ 歐木華

  頭條評論

  T

熱詞:

  • 集體漲價
  • 蒙牛
  • 三聚氰胺
  • 洞見
  • 純牛奶
  • 懲罰性賠償
  • 民族企業
  • 新京報
  • 乳品企業
  •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