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來“幸福感”這個議題似乎很受關注,先是中國社科院公佈的“七成人感覺家庭幸福”的調查結果引發較大爭議,再就是各地的研究機構也在進行類似的幸福感調查。武漢市社科院的年度白皮書一公佈,問題就來了,同樣的幸福感數據,經當地不同媒體報道出來,讓人感覺完全不一樣,好像接受調查的不是同樣的武漢人!
《楚天金報》的標題是《幸福感調查:七成武漢人“基本滿意”》——主要強調“大家比較滿意”;而《長江商報》的標題則是《武漢曬市民幸福指數 平均分63三成認為“不及格”》——看得出來,主要是強調大家不太滿意;另一份都市報《武漢晚報》則用了這樣的標題《市民幸福感總體偏低 對未來持樂觀態度》——讓人感覺不是滋味兒;當地的黨報《湖北日報》的標題就中庸多了《武漢首次發佈市民幸福指數 總體分值63處於中等》。
當地著名網友“方家評説”對此調侃道:《楚天金報》的標題,政府喜歡;《長江商報》的標題,群眾喜歡;《武漢晚報》的標題,政府和群眾都不喜歡;《湖北日報》的標題,政府和群眾都喜歡。其實,我覺得,不同的不僅是標題,還有標題所流露出的各自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以及新聞對數據的不同側面的強調。同一份調查,同一個數據,他們不過是各自擷取了符合自己報道取向的角度,強調了各種關心的內容,並通過這種強調植入自己對這個調查結果的態度和立場。有意思的是,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強調,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
學者王則柯先生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上海孩子半數達不到平均高度”與“上海孩子半數超過平均高度”説的其實是一件事,可受眾感覺就不一樣。王老師因此説:在論述重大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時,慎用文字應是社會責任心的一個標記。在武漢人幸福感的報道上,有着同樣的問題,“七成武漢人基本滿意”和“三成認為不及格”雖是對同一數據的解讀,可經由標題和文字表述出來後,強調的意思甚至截然相反,從前者看到的是“武漢人很幸福”,從後者看到的是“武漢人其實不太幸福”。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媒體其實並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幸福感”本身定義的模糊。“幸福感”本就是一個任人塗抹的小姑娘,媒體只不過是站在各自的數字審美立場上,給她穿上了不同的花衣裳。且不説在此前的調查中,“幸福感”本身已經過無數的扭曲,結論端出來後,媒體的報道就花樣百齣,更可見這種幸福感是多麼靠不住。
這樣的角度差異和表述不同,只能強化公眾對“被幸福”的深刻理解。老百姓是比較無奈的,無論作為個體還是群體,他們都無法自主地、不被扭曲地表述自己的幸福感,而只能被政客和媒體通過各種文字游戲去作符合自己意志的表述。你幸福嗎?請填一個表。在幸福的表述上,你擁有的權利只是填一個別人設計的表,到底是否幸福,表述權就在設計問卷的、統計問卷的、發佈結果的和報道數據的人那裏了。我們的幸福表述,都是別人在做主。
我的幸福,我感知,我做主,我表述。那些形形色色的統計,那些角度各異的報道,也許都是各懷目的、各取所需的文字游戲罷了。這個問題上,我的觀點一以貫之:真正的幸福蘊藏於對“不幸福”的自由表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