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醫學專家:PM2.5危害人體三大系統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1日 0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京日報數字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7日,市環保局公佈了過去4年南京市的PM2.5監測情況,讓PM2.5這個曾經生僻的專業術語再次引起市民關注。PM2.5到底會對健康造成哪些危害?市民又該如何預防?記者採訪了相關醫學專家。

  對呼吸道:能突破“三道防線”進入肺泡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其危害最大的是人體呼吸系統。鼓樓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戴令娟介紹,人體呼吸道有“三道防線”,分別是鼻毛、氣管內纖毛組織,以及肺部的防禦機制。通常,直徑較大的空氣顆粒最多進入氣管支氣管,刺激分泌液大量增加形成痰液排出體外。但PM2.5由於體積微小,能夠直接進入肺泡並被巨噬細胞吞噬,永遠停留在肺泡裏,導致肺部病變。

  記者了解到,由於細小顆粒物可以附著各種各樣的有害物質如細菌、病毒、有害金屬、有機物等,使其“搭車”進入呼吸系統深處,造成感染。尤其是金屬和有機物進入肺泡,會大大增加癌變幾率。例如,有害物質“多環芳烴”與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關,而多環芳烴往往就是“搭乘”PM2.5進入人體。

  “最近幾年肺癌發病率上升,跟空氣中的細小顆粒污染有關。”戴令娟説。

  對心血管:損傷血管內膜層,引發高血壓

  霧霾天氣引起呼吸不適,市民較能體會。而專家還告訴我們,PM2.5的危害還不止在呼吸系統,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或惡化,也可能是PM2.5作怪。

  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心血管病專家陳紹良告訴記者,前段時間,歐洲有一個最新研究發現,大氣污染會增加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病發病率。研究人員將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噪音、降雨量等指標按污染程度分級,當污染級別每提高一級,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就增加3%。

  陳紹良解釋,PM2.5吸入人體後,一部分會攜帶有害物質進入血液,對血管尤其是最內層的血管內膜層造成損傷。血管壁的損傷是心腦血管病的開始,由此會産生血管內膜增厚、血管狹窄等一系列高血壓症狀。

  對內分泌系統:抑制甲狀腺素、腎上腺素分泌

  除了呼吸道和心腦血管系統外,PM2.5還會影響到人體內分泌系統。長時間的灰霾繚繞、缺乏太陽光照射,人體中的松果體會分泌出較多的松果體素,而甲狀腺素、腎上腺素濃度相對降低。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是喚起細胞工作的激素,一旦減少,細胞就會“偷懶”,變得極不活躍,人就會顯得沒精打采。因而,人也因此容易産生悲觀情緒,影響心理健康。

  防範PM2.5的根本在於控制空氣污染

  “空氣太臟了,戴口罩吧。”遇到灰霾天,不少市民會産生這樣的想法。但記者了解到,普通口罩根本無法阻止PM2.5的滲透,就連醫用口罩對其作用也有限。

  據悉,一般醫用口罩能防範直徑為PM3以上的微細顆粒,但對於更小直徑的PM2.5則無能為力。“我們在醫院有時會帶雙層口罩,但普通市民肯定不能天天這樣。”戴令娟説,減低PM2.5對人體的危害,還應該從控制空氣污染做起。本報記者查金忠 本報通訊員 柳輝艷

熱詞:

  • 醫學專家
  • 顆粒污染
  • 多環芳烴
  • 肺泡
  • 腎上腺素
  • 甲狀腺素
  • 顆粒物
  • 搭車
  • 三道防線
  • 呼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