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環江土壤污染修復與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1日 05: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西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環江訊 (記者/姚琳)12月25-26日,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組織開展了“大環江流域土壤污染修復與生態治理院士專家河池行”活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率隊的中科院地理所8名專家及5名區內業界學者,深入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土壤重金屬污染區域,對該地土壤污染和修復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孫院士在調研後表示,廣西大環江流域土壤污染修復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

  環江在2001年遭受了百年特大洪水,洪水攜帶大量酸性物質和重金屬導致環江下游部分農田、耕地絕收,成為困擾當地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問題。2005年始,中科院地理所多位科研人員進駐環江,對環江土壤重金屬污染區域進行調查,並制定修復方案。科研人員通過在污染土壤上種植對砷、鉛、鉻具有超強吸收和附集能力的蜈蚣草和東南景天兩種野生植物,吸收受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以達到對農田的修復。去年,該項目經環保部評審,獲國家重金屬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450萬元。據中科院地理所陳同斌博士介紹,目前項目涉及治理農田面積1280畝,佔總污染土壤的10%。在初步修復後的農田裏,科研人員採用蜈蚣草、東南景天與桑樹、甘蔗、玉米套種的方式種植的農作物,收成率已達到非污染農田的90%。

  在實地考察福龍植物修復技術示範項目基地和大安鄉技術示範基地後,孫鴻烈和中科院專家在座談會上表示,廣西大環江流域土壤污染修復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土壤污染治理是個龐雜的系統工程,治理複雜且耗時漫長,修復之路任重道遠。他同時也提出,環江土壤修復不能只處理下游,源頭控制也需重視,可利用生物、工程等科技手段控制上遊礦區的污染,減少其對下游造成的潛在危險。他還提醒即便是在研究初級階段,也應考慮對收割後附集有重金屬植物殘渣的處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熱詞:

  • 土壤污染
  • 江流域
  • 蜈蚣草
  • 階段性成效
  • 植物修復技術
  • 修復方案
  • 農田
  • 土壤重金屬污染
  • 科研人員
  • 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