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飯店停工廠,治污究竟如何走出“一刀切”的惡循環

來源:央視網

發佈時間:2019-09-07 作者:敬一山

核心提示:基層出現“一刀切”亂象,深層次原因就是地方無論理順治理邏輯,只看到上面的考核目標,而沒有決心和耐心好好權衡各方矛盾,無法在處理現實矛盾的過程中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1

 前一段時間,很多山東臨沂市民在網絡吐槽,當地飯店被批量關門,就餐時間都找不到吃飯地方。這些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荒唐舉動,遲遲沒有得到糾偏。直到生態環境部調查組明察暗訪之後發通報,公開批評臨沂市蘭山區搞治污“一刀切”,這一輪亂作為之風才被剎住。

在中央部門的三令五申之下,地方仍舊習慣於搞這些鋌而走險的把戲,個中緣由很值得反思。治污當然是官民擁有高度共識的目標,可再好的目標,也必須以合法合規的方式去實現,而不能在正確目標的大旗下胡亂作為。這些頻出的亂象證明,一些地方的社會治理能力欠缺,無法平衡治污所面臨的各項矛盾,在現實的環境考核壓力下,才會寄望于不走尋常路的突擊手段。

客觀而言,治污非常考驗地方的綜合治理能力。雖然各地的現實情況存在很大差別,但有一點是共通的——污染均和當地長期以來的生産生活方式高度“綁定”,有些“排污大戶”可能也是當地的“稅收大戶”、“就業大戶”,要短期內得到高效治理,很可能會傷筋動骨。因為遲遲找不到突破口,在環境考核的壓力之下,地方就可能在考核期臨近的時候搞“一刀切”,追求的不是治本式的解決污染問題,而是先應付考核再説。

這麼做的現實效果,短期來説是對民眾生産生活造成極大干擾,長期來説根本無助於環境的改善。正因如此,生態環境部的評價是“社會影響惡劣,群眾反映強烈”。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局限于對治污的認識,更深層地是要解決地方社會治理能力的問題。

近些年國家層面一直強調要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治污就是很重要的社會治理,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要強調“共治共享”。治污並不只是地方政府的事,而是全社會共同的目標。

地方政府如果能意識到這一點,就應該摒棄那種以為可以靠蠻力“改造社會”的錯誤認識,而把自己定位成引領者協調者監督者的角色。治污需要考慮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平衡,需要得到社會的支持,地方政府如果能多徵詢民間的意見,工作就能做的更精準、更細緻,社會阻力就會小很多。如果分階段有側重地治污是靠譜可行的,那就可以制度化、常規化,而不需要短期野蠻突擊。

所以,基層出現“一刀切”亂象,深層次原因就是地方無論理順治理邏輯,只看到上面的考核目標,而沒有決心和耐心好好權衡各方矛盾,無法在處理現實矛盾的過程中提高社會治理能力。認識到這一點,有意識地提高地方的社會治理能力,治污才能走出“一刀切”的惡循環,找到光明的出路。

本文首發于央視網《見識》欄目,可關注微信號“央視網”查閱。

版權均屬央視網所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央視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央視網出品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