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佳勇)9月16日,由中央網信辦和文化部聯合主辦的“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網絡傳播活動首站進入貴州。
文化部非遺司副司長王晨陽在當天的活動座談會上説,非遺保護的核心是保護文化生命力,需要非遺傳承具有實踐豐富、能力建設強、傳承人狀態積極向上、惠民等。
“非遺不是保護某一個最好的項目,而是要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保護文化命脈源遠流長,多彩貴州很好的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和生命力。”王晨陽説。
“貴州致力於使非遺保護和傳承融入大眾、融入生活、融入當代,”貴州省委宣傳部部務會成員、省網信辦專職副主任劉衝説,貴州屬多民族聚居,苗族、布依族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樣式,構成了貴州省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多民族文化格局。
劉衝説,貴州當下正著力構築“精神高地”,衝出“經濟洼地”,打造多彩貴州民族特色文化強省,這就需要通過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展現貴州從“後發”走向“趕超”的精彩歷程,並以此增強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其間也涌現出很多貴州非遺傳承人務實進取、兢兢業業的匠人精神。
在非遺方面,貴州2009年9月30日,“貴州侗族大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石陌説春”作為擴展名錄之一,是貴州第二個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項目。
貴州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紅光介紹,截至目前貴州省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2項,國家級名錄85項140處,省級名錄561項709處,市級名錄1000多項目,縣級名錄4000多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57名,省級傳承人402名。貴州省是名副其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大省。
為了充分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用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未來一週內,來自中央多家新聞網站、地方新聞網站和商業網站的記者編輯們,將走進貴州黎平、從江、三都、丹寨、雷山等地體驗採訪貴州非遺項目,一探多彩貴州這片土地上,非遺傳承人務實進取、兢兢業業的匠人精神以及非遺傳承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