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環球時報:香港年輕人拒絕被貼“港獨”標簽

中國新聞來源:環球時報 2017年07月05日 10:1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香港青年到四川交流。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寧平夏 孫越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畢方圓】“回歸是人心的相連”。香港回歸祖國的這20年,和內地的互動越來越頻繁,也有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選擇用行動來親近祖國。他們中有的在讀書階段到內地交流,實地了解國情;有的在內地參加實習,走出職場第一步;有的乾脆離開香港,在內地就業或創業。有了解,才會有認同。《環球時報》記者日前採訪了多名來過內地的香港青年,聽他們講講他們眼中的祖國。

  誤解→了解→融入

  香港青年李劍龍中學階段就來到內地讀書,2010年通過國家港澳臺聯招考試,被福建師範大學錄取。説起在內地的求學,李劍龍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原本以為內地教育落後,可以很輕鬆地應對,結果真正去了才發現,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內地的教育非常系統,教學水平也很高。以前香港媒體總説,內地人素質很低,但我所接觸的內地同學都很文明,沒有人隨地吐痰、大聲喧嘩。”

  陳健基原來是香港一所學校的社工,對內地不甚了解。2013年前,抱著希望多了解內地法律的想法,陳健基決定到內地學習法律,並在2013年成功通過國家司法考試,開始在內地當律師,主要從事香港人在內地的遺産繼承、協助一些有內地業務的香港公司,同時也幫港人在內地開設公司。了解並親身體驗內地司法的陳健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以前很多港人總説“內地沒有司法制度”“人治大於法治”等等,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主要在深圳工作,經常跟當地的法院打交道,很多事情都是非常正規的,法官也很公正,業務水平都很高”。

  80後港人李炏烜一心想大學畢業後創業,2003年中學畢業時,他想到要深入了解當時擁有12億人口的內地,毅然決定赴內地求學,2004年考入位於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從2004年到2008年,我親眼見證了武漢這座中部城市的飛速發展,短短4年,一片農地發展成光谷高新科技園區,以前的郊區變身大廈林立的大城市。”香港工程師韋健豪曾參與過不少跨境鐵路項目。“一帶一路”的提出,令他感到振奮。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留意到國家在多個場合都肯定了香港在‘一帶一路’中的角色,這鼓勵像我一樣的香港專業人士投入‘一帶一路’建設。預料會有不少跨境投資、買賣,法律爭議等專業服務的需求也會大增。”

  黃之鋒不能代表香港年輕人

  近幾年,香港冒出黃之鋒、梁天琦等鼓吹“港獨”的年輕人,香港部分高校的學生會也不時推出“民族自決”的説法。在內地不少民眾的感受中,香港年輕人似乎帶上了“港獨”的標簽。對此,《環球時報》記者問到的幾名香港年輕人都表示,黃之鋒等人不能代表他們,大部分年輕人都不認同“港獨”。

  上月初,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發佈民調,15歲至24歲約有15%的受訪者支持“港獨”,比去年大減24個百分點,反對者增加17個百分點。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立峰分析説,年輕人對“港獨”的支持率大降,估計是因為近一年香港市民對本土及“港獨”的討論增加,令年輕人有所反思。

  李劍龍在內地完成學業後回到香港創業,經常參加不同的青年活動,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確實有少部分香港年輕人,在黃之鋒等的蠱惑下,宣稱要“港獨”、排斥內地同胞,但這些人很少。李炏烜近年多次組織香港年輕人到內地參觀交流,希望讓更多香港人知道,“港獨”絕對沒有希望,只有融入祖國,才能走向世界,“不要聽信黃之鋒等人妖言惑眾”。作為律師,陳健基認為,“港獨”分子是抓住了一些人不懂法律的軟肋,一部分香港民眾不太了解《基本法》、內地法律,任何話題只要涉及內地,如“一地兩檢”、人大常委會釋法,“港獨”分子就利用民眾的緊張來煽動“香港要獨立”。因此,迫切的事是要做好民眾的普法教育工作。

  “沉默的大多數”為何不發聲

  不容回避的問題是,香港年輕人的話語權似乎被黃之鋒等反對派壟斷,本地媒體、輿論場上鮮見公開表達愛國愛港觀點的年輕人。為什麼會有這些“沉默的大多數”?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龍子明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反對派在網絡上影響力很大,培養了一批“網軍”,在網上專門攻擊支持愛國愛港的人。如果一個年輕人愛國愛港,要表態,他除了自己做事無可挑剔之外,他的家人也不能有道德瑕疵。如果他的哥哥賭錢、他的姐姐生活作風不是很好,那網絡上會把他哥哥姐姐的情況都爆料出來,予以攻擊。這樣哥哥姐姐就會回去罵這個年輕人。這種網絡暴力行為,真真切切地發生在香港。“所以説,香港年輕人出來表態不容易,其實我覺得這對香港年輕人是不公平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一國兩制”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田飛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儘管“港獨”分子是香港年輕人中的少數,但是代表了香港在社會分化的矛盾中找不到希望的一批人,既不能誇大為普遍的青年現象,也不能忽視其作為“一國兩制”發展中的新現象所具有的激進性和破壞性。田飛龍認為,沉默的青年和“港獨”青年之間分享了同樣的困境,只不過選擇的行為和表達方式不同。因此,如果政府、社會、教育不能提供疏解的途徑,沉默的大多數中不斷會有人剝離出來加入抗議的行動,二者之間是彈性的。如果我們通過一部分優化措施,把這部分沉默的青年吸收穩定下來,“港獨”才能不被追隨。

  田飛龍建議,應鼓勵香港青年到內地交流,每個香港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應該有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在內地度過,要讓這種交流形成機制。這樣香港年輕人通過結交內地朋友,感受內地發展,才能矯正其單純在香港形成的對國家的片面觀感。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