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香港與內地同心協力 無懼風雨

中國新聞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年07月01日 07:1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圖為香港同胞捐贈的健康快車。多年來,這趟列車奔馳于祖國大地,為內地患者送去健康。(照片由香港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提供)

  圖為二〇〇三年五月八日,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特區抗擊非典的第一批醫用物品經深圳口岸運往香港。資料圖片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當天,第一列健康快車從香港發車,開往安徽阜陽。這輛由香港企業家和市民捐款建造的列車,配備先進的醫療設施和優秀的眼科醫生。每到一地,火車就停留3個月,做1000例眼科手術。20年間,健康快車增加到了4列,奔馳在祖國大地上,救治患者超過18萬例,一路播撒愛與光明。

  親情何曾改

  健康快車凝聚了香港對祖國的一份真情。20年來,香港和內地之間有太多的故事,講述的都是兩地間血濃于水的親情。

  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香港特區政府向中央反映缺醫少藥,列了一份清單。中央主要領導馬上批示,要求保質保量無償支持香港。8天后,在深圳皇崗口岸附近,中央政府將滿滿三卡車支持物資移交給特區政府。

  全國港澳研究會創會會長陳佐洱最近受訪時説到其中的一個細節:“香港需要N95口罩,我們動用外匯去日本等多個國家購買。香港需要的防護眼罩,當時全世界只有德國一家工廠生産,一個月才能生産1萬個。我們與特區政府商量減到5000個,也是用外匯進行全球採購。”

  1998年,內地發生數十年不遇的特大洪災,造成逾兩億人受災。當時亞洲金融危機正肆虐香港,但香港各界捐款仍達6.8億港元,位居所有捐款地區首位。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災害之重,舉世震驚。震災發生幾分鐘後,消息傳到香港,正在享受佛誕假日的香港社會傷痛不已,立即行動起來。半小時內,香港緊急調撥50萬元人民幣救災;不到24小時,來自香港的第一支賑災隊抵達四川;不到48小時,賑災人員已在北川協助救援……至地震發生一年後,香港立法會共撥捐款90億港元,民間捐款達130億港元。民建聯一項民調顯示,95%的港人曾為四川地震捐款。

  非常時刻,更見人間真情。其實就算在平淡瑣碎的日子裏,親情又何曾變改?內地供港的東江水,滿載供港鮮活食品的“三趟快車”,逸夫樓和英東館,香港慈善家、慈善基金會在各地捐建的道路橋梁,行走于兩地間的香港義工,都是我們易忽略而又富有説服力的例子。

  人間有大愛

  兩地間的深情大愛,有時體現在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中。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在當地做義工的香港貨車司機黃福榮,地震時帶著孤兒院的學生們逃至安全處,又折返搶救被困師生。阿福先救出一名老師,隨後又找到三名被困的孩子。然而,正在他拼命推孩子出去的時候,三層高的房子轟然坍塌,將他埋在瓦礫之中。

  後來人們才發現,這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每當同胞有難,總是義無反顧傾力相助:1991年華東水災,阿福放下工作為災區籌款;2002年為給中華骨髓庫募捐,他從香港步行到北京沿途宣傳;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帶病趕到災區幫助搶運賑災物資;玉樹地震,他捨身救人……阿福後來獲封為“香港之子”,其事跡被廣為傳頌,更被寫入內地的小學教學參考書中。

  兩地間的關懷眷顧,也可以反映在政策方針的制定實施中。

  在經歷亞洲金融危機和非典疫情的連環衝擊之後,香港經濟一片蕭條,失業率一度高達8.6%。

  百廢待興之際,中央政府2003年向香港送去兩份厚禮──《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和“個人遊”,猶如一場及時雨,令香港經濟快速全面復蘇。CEPA協議的簽署,逐漸消去香港與內地的市場壁壘,13億人口的內地市場成了港商和專業界人士大顯身手的舞臺。截至2017年5月31日,香港方面共計簽發15萬份香港CEPA優惠原産地證書,零關稅出口內地貨物累計達750.4億元。

  曾經,非典讓香港成了“空城”。“個人遊”實施後,內地訪港遊客從2002年的638萬人次暴漲到2014年4725萬人次,其中七成是“個人遊”遊客。“個人遊”帶動的相關行業,每年吸收30多萬香港勞動人口就業。“個人遊”還推動世界高端品牌紛紛進駐香港,令香港贏得世界時尚購物中心美譽。

  同舟當共濟

  內地改革開放,香港是窗戶和橋梁。香港轉型騰飛,內地是腹地和後盾。兩地之間不僅血脈相連,更是命運相係,又有什麼理由不彼此善待彼此珍惜?

  港資是最早進入內地的外來投資,給內地帶來的不僅是財富和就業機會,還有人才、技術、經驗和視野。

  清華大學教授、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長王振民説:“沒有香港,中國的現代化可能要摸索更長的時間。香港為國家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市場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中國其他任何一個地方都沒辦法取代的。”

  反過來,香港也因內地的改革開放而獲得了騰飛契機。香港將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轉移到了珠三角地區,轉型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樞和旅遊型城市。王振民認為,香港經濟的騰飛和國家的改革開放幾乎同步,因為內地開放,香港才可以扮演內地跟世界之間的“聯絡人”,“香港實際上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大的受益者。”

  內地企業赴港上市,中央支持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讓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穩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香港是國際投機者的攻擊目標;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時,香港卻成為國際資本避風港。其後滬港通、深港通的開啟,讓香港金融市場有機會把蛋糕做得更大。

  中央每一次制定國家發展戰略,從來不曾遺忘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香港將化身為功能更強的“超級聯絡人”;在粵港澳大灣區計劃中,香港同樣是不可替代的“領銜主演”。香港媒體形容,國家發展的高速列車,香港一向是“免票搭乘”。

  “交織了笑和淚,這小島走下去。獅子山中見證人群裏,失散團聚。一家親親到有時矛盾,不必以敵人自居。同舟之情,攜手走過崎嶇……”這首《同舟之情》,説的是香港人的團結精神。其實,這首歌若用來形容內地和香港之間的情感聯絡,一樣若合符節。

  兩地之間,“一家親親到有時矛盾”,但歲月抹不去親情,一家人當然要和衷共濟。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