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香港青年北上創業路:在這裡,我感覺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7年06月30日 06:0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劉奮洋

  在香港念了最優質的小學、中學,到加拿大、英國念了全球排名靠前的大學,按照香港人的傳統觀念,像劉奮洋這樣的優質香港青年,應該在全球500強駐港公司內工作。拿著不菲的薪水,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下班後健個身、打一場網球,晚上到蘭桂坊的酒吧裏泡一泡消遣一下。

  但他卻作出了出人意料的決定——北上上海。上海的石庫門建築,繁華的南京路、淮海路,小資情調濃厚的思南路、復興路、新天地,甚至上海的黃梅天,在這個香港年輕人心中都是一道道唯美的風景。哪怕多年來一直經歷著各種租金上漲,他依然願意留在這座城市。

  澳門出生、香港長大,在英國讀大學的劉奮洋選擇上海,實在有些偶然。但這種偶然,卻實實在在成就了他的今天。在上海,他看到,當香港人還不知道啥是Wechat的時候,這裡的微信已經成為必備社交工具;當香港人還習慣於在折扣季到銅鑼灣掃貨的時候,上海人已經開始了“雙11”血拼;當香港人還在為每天出行成本太高而苦惱時,身在上海的劉奮洋已經可以用“掃一掃”的方式租一輛共享單車溜達;當香港人出門必帶信用卡時,過去出門必帶現金的內地人,已經拋棄了信用卡和現金,直接手機支付。

  “這裡給了我太多的驚奇,我感覺走在了世界的前面。”2009年,劉奮洋拿著金融、會計雙學位來到上海,在某著名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因為聽説上海馬上要辦世博會,這個濃眉大眼、長相立體的香港帥哥決定,在上海“玩”兩年再説,“至少把世博會看完。”

  這一“玩”,就在上海紮根下來。

  他把英文簡歷翻譯成中文,在簡歷上貼上照片,懵懵懂懂地在“戶口”那一欄填寫了“香港”,投了200份簡歷,被面試了10次,終於得到一份基金公司分析員的工作,收入低得可憐。

  “每個月只有4000多元人民幣,我同學在香港投行至少三四萬港幣,諮詢公司兩三萬港幣,審計公司一兩萬港幣。”劉奮洋只是因為喜歡上海,就把自己人生的第一個“身價”給降了下來,開啟了與人合租的生涯。

  那時的工資,只能勉強負擔他的房租。如果要過得舒服些,還得打工。2010年到2012年間,這個金融男一邊當分析師,一邊兼職當起了粵語老師。每週一到週四晚上打工,雙休日全天打工。這樣,他每個月的收入差不多有1萬元。

  年輕人的心,總是不安分。劉奮洋在2012年去了一家科技創業公司工作,但6個月後,公司管理層在與投資方的對賭中落敗,全員被替換。那會兒,25歲的劉奮洋也有了二次創業的衝動,“年輕就是最好的資本,再創業一次。”

  他打算從自己最熟悉的行業——粵語培訓做起。與他合作的,有馬來西亞籍的90後、有上海師範大學的90後研究生。8萬元起家,如今,他們創立的“港你知”粵語培訓機構已經累計培訓2萬人次,人均消費1500元到1.5萬元不等。

  因為趕上了一波互聯網熱潮,“港你知”還開設了線上一對一教學項目,這個項目,一下子為“港你知”帶來大量用戶。“如果不是在內地感同身受,恐怕不會那麼早開始搶佔線上市場。”劉奮洋説。

  頗接地氣的是,這個香港年輕人還在2013年時參加了一檔當時頗為紅火的內地相親節目《誰能百里挑一》。那是他和團隊一起研究出來的“廣告策略”,“沒經費做廣告,不如上一檔有名的節目,增加曝光率。”

  此役,“港你知”打響了名氣,一下子收穫眾多粵語粉絲。如今,“港你知”的辦公室越來越大,員工越來越多,還在北京開設了分公司。劉奮洋也從合租屋裏搬了出來,租上了上海市中心90平方米的套間。

  “上海除了房價漲得有些快以外,其他都很棒。不過香港房價也很高,我們習慣了。”劉奮洋説。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