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香港與內地青少年之間的交流:中國載人航天香港播種記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7年06月30日 06:0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6月29日上午,“創科驅動 成就夢想”科技展剛剛開門迎客,就有不少中小學生來到第五展廳《中國青年報》展臺,翻看當天的報紙。白雲昇/攝

  有人説,宇航員就是人類發向宇宙的種子。其實更確切地説,他們是人類給自己探索未知、探索自己精神的播種人。

  在香港回歸20週年之際,楊利偉、景海鵬、陳冬參加了香港航天科普展的一系列活動。他們前往香港中華基金中學與學生互動時,被校方稱為“民族飛天英雄”。

  從這個稱謂就能看出,航天科技、航天員在香港民眾心中崇高的地位。去年10~11月,景海鵬、陳冬在神舟十一號上做的太空養蠶實驗、水膜反應實驗和雙擺實驗都是由香港中學生設計的。香港孩子的太空情結、奇思妙想也被廣為傳頌。因此,他們成了香港的名片、香港的驕傲。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創科驅動 成就夢想”科技展開幕典禮上反復讚美他們:“天才橫溢。”

  航天員與香港學生關係“老鐵了”

  本次航天科技展人氣爆棚。雖然今天是週四,上班族無法前往,但老人和孩子將展廳擠得滿滿噹噹,每個體驗類的項目都排起了長隊。

  航天員陳冬是個大帥哥,粉絲無數,他身邊總是圍滿了女學生。有人問他,你上太空前説要把星星摘下來送給5歲的雙胞胎兒子,後來你怎麼遵守諾言的?

  陳冬很隨和,對粉絲的問題有問必答。他説,我把在太空拍的星星照片拿出來給兒子看,“你們好好學習,將來有了本事,自己上去摘星星吧”。

  在給26所中小學的數百名學生講課互動的時候,景海鵬也給香港的學生吃了偏食——首次公開播放在太空做香港學生建議的3個實驗時的視頻。他開玩笑説,視頻是航天員“自編、自導、自演”。

  而航天英雄楊利偉則給孩子們作了“中國載人航天最新進展及未來規劃”的報告。他在分享仲介紹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1992年立項至今的發展歷程。現在,中國已有11名航天員進入過太空。中國的載人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組建完成,之後會在太空中進行不少於10年的實驗。

  有學生問楊利偉,從太空看地球有什麼印象和感受?他回答,看見蔚藍色的地球,飄著淡淡的白雲,非常漂亮。飛船速度很快,每秒鐘接近8公里,但因為高度很高,沒有參照物,看到地球表面時,大地在緩慢地移動。

  楊利偉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這些聽報告的學生知識面和視野都比前些年的科學迷更進一步,提出的問題很專業。比如,他們設計了太空養蠶的實驗。這回航天員來香港,他們問,現在蠶寶寶怎麼樣了。這種愛科學的精神令人欣喜。

  香港學生都是“好奇寶寶”

  被楊利偉高度讚揚的香港小航天迷都是什麼樣的呢?

  在實物展區的布展人員崔文靜告訴記者,來這裡的學生都是“好奇寶寶”,圍著她問這問那。香港學生的問題很發散:“太空筆跟我的筆有什麼區別,能不能寫作業?”“航天員在太空病了怎麼辦?”

  “之前我還有點擔心,怕他們説粵語沒法交流,沒想到小朋友們的普通話都很好,畢竟香港回歸20年了!”崔文靜説。

  梁樂謙正在香港圓玄小學讀六年級,跟同學們一起來看展覽。

  他發現,在四號廳有個100多斤的南瓜,體型很卡通也很萌。來自北京的一個姓朱的大伯告訴他,現在這個季節採摘還太早,南瓜沒長大,通過太空育種,回來篩選出來的種子種出來的南瓜應該有300多斤。

  梁樂謙和同伴劉偉邦還去了五號廳,“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搭載空間生物科學應用試驗”展櫃讓他們更著迷。裏面有中國航天員中心的鈍頂螺旋藻、海南的山蘭稻優質種子、太空暢飲-蓮霧紅茶配方、雜交油菜籽16xm864、笑傲天宮黑茶冠突散囊菌—金花。

  航天食品研究員和開發者簡一平耐心地給兩個孩子講解了各種微生物菌群的作用機理。

  一個小姑娘則要求嘗嘗中國人首次太空泡的茶——航天小微茶。她問工作人員,“我能不能喝一下景海鵬在天上沖泡的茶?我想知道在地球上喝天上的茶是什麼感覺。”她叫林雨晴,來自香港陳呂重德紀念學校。她看到航天食品展櫃裏有一種航天員太空餐,叫藻麥茶,據介紹,只要吃20克,就能保證航天員在太空工作4~6個小時所需要的能量。

  林雨晴還對榮譽榜“我與天宮同行”非常感興趣,上面都是中小學生的名字。他們是因為參加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舉辦的“笑傲天宮”杯全國青少年兒童書畫大賽得獎,名字的榜單被“神舟八號”搭載進入太空。講解員説,榜單上面有數萬名青少年的名字,這件展品凝聚著中國青少年對我國航天事業的祝福和期盼,承載著青少年們心中的航天夢想,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史料見證。

  探索科學的種子在發芽

  在太空育種單元的講解員朱琳説,航天育種是利用宇宙環境,培育新的品種,造福人類。種子因為在太空的真空環境中,並接受宇宙射線輻射而發生變異。通過篩選,科學家把強壯的種子放在地球上種植,所以才有了300多斤的南瓜和小傘一樣的靈芝。

  這似乎是一個隱喻: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熱愛科學的種子。過去,大家都覺得航天科技深奧和神秘。但因為有了一場場科普報告,一次次科技展,一位位熱情和青少年互動的航天員、科學家,孩子們身上的“航天種子”在發芽。

  梁振英也對孩子們説,國家在科技方面的發展,不僅在天上,也在海裏,“這些我要請青少年朋友們在網上去查查這些資料,確實是非常非常了不起”。

  也許正是這種引導式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們産生了好奇心,對科學的熱情不會因為沉重的課業負擔而降溫。

  在中國青年報的展櫃前,很多小朋友好奇地翻看當天出版的《中國青年報》,他們並沒有因為報紙是簡體字就失去讀報的興趣。也許就像楊利偉説的那樣,加強香港與內地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堅持舉辦香港學生來內地的航天夏令營,讓更多的香港孩子了解偉大祖國的最新成就,是最好的向心力,是最大的文化自信。

  本報香港6月29日電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