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勁勝精密自動化生産車間,機器人代替了大部分的工人。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孫俊傑 攝
數千平方米的車間裏,機器轟鳴。
在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50台機器人有條不紊地運轉著,拋光、打磨……不到20秒,一個個打磨好的手機外殼“出爐”。在偌大的車間裏,偶爾有兩三個技術員拿著平板電腦在遙控機械手和六軸機器人、鑽削加工中心穿梭,很難再見到人影。
像這樣以往在科幻片中才見過的“無人工廠”,正在珠三角落地生根。
珠三角“無人工廠”熱潮涌動背後,廣東製造業流水線上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南方日報記者走訪了珠三角多家製造企業,實地探訪“無人工廠”背後的智造變革。
機器人“統治”的生産線
“不會流汗的車間”
走進勁勝精密的車間,記者的第一反應是:壯觀!排列整齊的機器方陣間,大小不一的藍色機械手不知疲倦地轉動著,智慧自動配送小車送來的各式材料,被精準而迅速地放到生産線上……
“以前打磨、拋光這個生産環節,讓我非常頭疼,一旦碰上訂單高峰期,人手捉襟見肘。現在,我不用再擔心這個問題了。”勁勝精密智慧製造事業群總經理黃河舉例説,今年5月企業接下一張大訂單,按照傳統的生産模式,要按時交貨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而現在靠著“無人工廠”裏的50台機器人,最終按時、按質交貨。
“一名工人就可以操控整條生産線,人力成本降低近6倍,産品穩定性大幅提升,基本達到華為、OPPO等品牌手機生産商的高標準要求。”黃河還在琢磨著“無人工廠”的技術升級,他拿起放在桌上的手機比劃著,“在産品外觀檢測方面,有些手機的劃痕深淺不一、形狀不同,行業還沒有統一標準,目前主要依賴人工監測,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提升智慧機器人視覺的精準性。”
在東莞德爾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800多平方米的新車間被涂成藍色,燈光投射在玻璃機箱上,一個個機械手臂在箱內上下翻轉。改革開放以來,無數年輕人從全國各地趕來,在“世界工廠”的流水線上揮汗如雨。而現在,工業機器人創造的“無人工廠”改變了這一切,從上料到將數千顆電芯放入輸送鏈,都由機械手完成。
22歲的黃孟華緊盯著電腦操控屏,行走到機械手矩陣中,檢查運行軌跡。在這個無塵、無噪音的生産車間裏,黃孟華站在機器旁和記者交流,完全不用提高音量。
今年6月,黃孟華剛從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畢業。學習了一個多月,他已經成為這條機器人生産線的“指揮員”。
東莞德爾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辛創算了一筆賬:以傳統的手機電池全自動化生産線為例,平均生産效率較2012年的人工生産線提高了超過10倍,當時一條生産線需要33名工人,如今只要三四人。2012年,公司從深圳落戶東莞大朗時,年産值1億元,流水線上有500余名工人。而隨著自動化改造的推進,工人人數未增加,2016年的産值卻達到5億元。
德爾能的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産線於今年5月正式投産。看到生産線上的機器人機床運轉順利,辛創放下心來。“一組電池的重量是一噸,人工作業根本不可能實現,新的生産線也徹底與繁重的勞動告別”。
自動化的“無人工廠”已經初現雛形,黃孟華的同事們把這裡形容為“不會流汗的車間”。
被改變的産業工人
“人腦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機器人來了,産業工人去哪兒?
“勁勝精密在實現機器換人以後,很多人都問過這個問題。”在黃河看來,機器人和産業工人不是簡單的誰替代誰的關係,加工製造生産一線的工人減少了,技術工人卻越來越多。
伴隨著“無人工廠”的逐步成型,原本的産業工人逐漸轉型到技術、研發等崗位,企業內部掀起了一股“工人轉型”的熱潮。
短短4年時間,李勇軍從普通的産業工人晉陞為研發工程師,兼任勁勝精密智慧工廠營運部CNC領班。
2013年底,李勇軍和父輩一樣懷揣夢想,來到東莞的車間,成為勁勝精密的一名流水線工人。“12個小時內不停歇地重復一個動作,每個月僅有3000、4000元工資……”單調、乏味的工作狀態,至今讓李勇軍印象深刻。
兩年前,當企業開始建起“無人工廠”時,李勇軍主動請纓,申請調到技術崗位,成了操縱機器的技術工人。經過培訓調崗,李勇軍現在成為勁勝精密的研發工程師,參與到企業各項研發中。
在生産車間裏,一隻六軸機器手抓住零配件,快速地放在生産線後,隨著傳動帶輸送到下一個環節……讓機器人乖乖地“俯首聽命”,並不是那麼簡單。為了這個簡單的“抓取”動作,李勇軍花了近一個月時間,寫了10000行命令。當機器手成功完成這個動作時,李勇軍“興奮得一個晚上都睡不著覺”。這是他轉型研發工程師首次撰寫成功的“命令”。
為了“無人工廠”自如運作,李勇軍和他的同事們把大量功夫下在了外人看不見的地方。目前,機械手使用的各種自動程序,多數是工程師們開發的。
“我們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産線上的50多名一線工人,都是90後的大學生。”辛創自豪地説,“這些大學生現在是一線工人,但是公司是按工程師的規劃培養這些年輕人的,與生産線密切接觸,你才能知道什麼環節需要改進。”
“機器的設計和改良者都是人,人腦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辛創感慨地説。
企業家的新夢想
打造“無人工廠”樣板車間
當李勇軍正在埋頭編程時,佛山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霍錦添正在為招攬機器人專業人才而傷腦筋。
各種工業機器人攪動著越來越多企業老闆的神經,霍錦添便是其中之一。早在幾年前,他就敏銳地捕捉到:自動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機器人産業會迎來巨大的市場!2008年金融危機,這位佛山不銹鋼行業的企業“大佬”獨自前往歐洲,踩著厚厚的積雪,找到了意大利的機器人系統集成龍頭企業,最終達成合作,正式進軍機器人集成系統領域。
嗡!在利迅達的車間,機械手從工作臺上抓起水龍頭毛坯,在拋光機上細細打磨。這是霍錦添和團隊花了7年時間打造的成果。霍錦添夢想著,有一天,這些機器人遍佈“世界工廠”大大小小的車間廠房。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報告顯示,中國已連續第四年成為世界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市場,全球每賣出10台機器人中,就有3台銷往中國市場。“引入自動化生産線,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將是智造轉型的必然趨勢。”霍錦添表示,去年以來,公司旗下的機器人在汽車、手機等行業迅速打開市場,銷量快速增長。統計數據也證明了霍錦添的判斷:今年一季度,廣東工業技術改造投資637.83億元,同比增長41.7%。
趁勢而上,霍錦添籌劃著下半年推出智慧製造第三方平臺。他計劃在佛山順德以及東莞設立兩大平臺,每個平臺擁有100—200台機器人,承接通用性較高的工序。
“中小企業掏錢買機器人成本較高,第三方平臺就是機器人的勞務派遣。”霍錦添表示,該平臺不是單純的租賃設備,而是“服務”的輸出。目前,企業正在積極牽手西門子等全球自動化“大咖”,以期更快地推出“無人工廠”的樣板車間。
“接下來,我們要轉型,從生産製造型企業變成智慧製造解決方案服務商。”黃河信心滿滿地説。
前不久,他簽下一筆960萬元的訂單,合作方是湖南機油泵股份有限公司。他們要把珠三角的“無人工廠”複製到湖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