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銀川3月20日電 題:[治國理政新實踐·寧夏篇]精準路徑拔“窮根”——寧夏脫貧攻堅核心區見聞
新華社記者陳曉虎 鄒欣媛
幹部包戶幫扶,施工隊整修村道,電商掃碼“土蜂蜜”,忙碌景象隨處入眼。不唱“獨角戲”,實現“整體推”;少了“等靠要”,多了“我要富”。寧夏西海固貧困村的喜人變化,讓當地精準扶貧奔小康進一步提速。
“多渠道進水” 主動幫扶出新招
西海固是革命老區、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是寧夏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核心區。包括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中衛市海原縣,以及吳忠市同心縣、鹽池縣、紅寺堡區,人口206.3萬,佔寧夏人口近三分之一,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寧夏38.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81.7%。
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石羊村,馬萬武給肉牛添加飼草(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三月初春,空氣清新,紅色瓦房格外醒目,水泥小道入戶,孩子們在修葺一新的村廣場上玩耍戲鬧。隆德縣聯財鎮趙樓村74歲老支書趙效傑告訴記者,現在的村貌,跟上世紀90年代末,村裏全是土坯房、人畜吃水都困難的情形相比,真是想也不敢想。
隨著近兩年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日前趙樓村有了3家農業合作社,自來水入戶,互聯網進村,好事接踵而來。“原來忙活一年也難有活錢,現在人均收入達7000多元。”趙效傑説。
緣何趙樓村有此巨變?自治區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紀崢説,我們在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時,一改過去“撒胡椒面”的做法,將各種扶貧項目與資金打包投放,嘗試“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組合出拳,精準發力。
“打包8個部門的1700多萬元資金,統一由鄉鎮負責投入到趙樓村。”聯財鎮副書記袁亞亞清晰地算起賬來,扶貧辦500多萬,城建局90萬,文化局300萬,水利局100萬,村民院墻砌護等500萬……
自治區扶貧辦主任梁積裕告訴記者,西海固正努力將扶貧開發、金融支持、産業發展、教育文化、社會保障和城鄉一體化政策等捆綁聚焦貧困鄉村,僅固原市去年村均投入達1000萬元以上,實現整村推進與區域發展互促互進。
“好政策要用好,貧困群眾才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固原市扶貧辦主任陳宇青説,市、縣、鄉、村以及各部門形成“扶貧智囊團”,一批中青年黨員幹部也駐紮在貧困村幫助人們脫貧致富。
記者走進海原縣西安鎮園河村,駐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鎮專職扶貧幹部和村兩委,正聚在一起討論新一年的脫貧規劃。
“以前腦子沒想法,即使有點想法還沒幹就打退堂鼓了。”村支書何文海説,現在村裏來了“扶貧智囊團”,還有了“村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10名黨組織&&人和16名致富&&人衝在前面,帶領貧困戶訂單種植小茴香、加入種養合作社,村裏奔小康的勁頭越來越足了。
修“産業內力” 授之以漁強帶動
在寧夏西吉縣吉強鎮套子灣村,農戶查看溫室大棚裏種植的辣椒(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冷涼蔬菜、土蜂養殖、鄉村旅遊、苦水枸杞、油用牡丹……多元富民産業正在西海固鋪開,讓人眼前一亮。
在西吉縣向豐家庭農場,高6米的現代化牛棚,養殖著千余頭安格斯牛,牛糞通過裝置加工成有機肥,既自用又外售,附近貧困戶還能託管代養母牛。
鹽池縣惠安堡大壩村貧困戶張德禮自身殘疾,妻子常年患病。在精準幫扶下,他放棄種玉米試種黃花菜:“種玉米1畝純收入只落一二百元,3年以上的黃花1畝能掙四五千元。”
要讓邁出第一步的貧困戶不退步、不走偏,少不了引導和保護。鹽池縣委書記滑志敏説,黃花種植前3年收益少,全縣按比例分三年給建檔立卡貧困戶每畝900元補貼;還鼓勵他們前兩年套種黑豆、黃豆,補貼滴灌改造,保産節水;去年更是推出黃花種植保險,只需每畝出資12元,就能減少因災造成的損失。
在海原縣關橋鄉,沿路兩側甜瓜、硒砂瓜棚並行。這個覆蓋周邊2.5萬畝的瓜産業,讓貧困戶在家門口端起了“鐵飯碗”。“因為産業對路、品牌效應,我們不愁賣,一個棚能賺3000多元。”貧困戶賀連明現有8個瓜棚,靠賣瓜就能養活全家。
少了“等靠要” 奮力奔小康
“兩場酒、一場麻將、一身新衣,扶貧款就花光了!白給的不心疼,今年花明年有!”鹽池縣曾記畔村支書朱玉國對過去一些老百姓“等靠要”的心態記憶猶新。“扶貧的下蛋雞吃肉了”“幫扶的羊給賣了”一度成為西海固地區越幫越窮的真實寫照。
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村民魯永勝在喂羊(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現在“幹了才幫,不幹不給”,精準扶貧政策讓政府的一頭熱變成群眾想要富。同心縣委書記馬洪海説,比如在一些適合養羊的鄉鎮,我們要求有養殖意願的貧困戶建好羊圈、羊補欄,幹部驗收後,才分次發放扶貧款補貼,目的就是引導群眾,“扶貧不扶懶,扶貧要扶志。”
“政府把我們從窯山深處扶貧移民搬遷到縣城附近的惠安村,鄉親們現在比著發展,發展慢了會覺得臉上無光。”同心縣60歲的馬全華除了養牛,還堅持就近打工。記者看到,他家寬敞的客廳帶著淋浴間,廚房和餐廳分區,整體櫥櫃、電器齊備,與城裏人的生活並無兩樣。
一些扶貧幹部告訴記者,現在貧困戶總是找我們要幹這幹那,我們生怕自己學習不夠,每天都在研究扶貧政策,想方設法找脫貧路子。
在貧困村採訪時,有些貧困戶對精準扶貧的好政策扳著指頭數,比如危房改造每戶補貼2.2萬元,苗木種植每畝補貼300元,新建牛棚每平方米補貼80元等;有些領著記者看存欄的牛羊,育好的苗木,政府補貼新建的房子;有些還希望記者給他們的“土蜂蜜”、冷涼蔬菜、高原土豆等綠色農業多做宣傳。
精準扶貧的“造血”功能,讓西海固“等靠要”的少了。脫貧,脫掉的不僅僅是貧困戶物質方面的匱乏,更為重要的是激發了他們奔小康、有想法的精神之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