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告別水上漂,漁民安家更安心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報業網 2017年03月10日 20:5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調查

  3月6日下午4點多,30多歲的葛單娟像往常一樣,掐好放學的點,從鹽城市射陽縣黃沙港鎮東方小區的新家出來,前往鎮中心小學。“以前孩子寄宿學校或親戚家,大半年才能見一面,現在我們上岸了,他不再是留守兒童。”她説。

  2013年,國家啟動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後,葛單娟一家告別漁船上岸買房,生活由此變了模樣。

  擁有近110公里海岸線的射陽,截至去年底,已有224戶漁民告別大海、長江上岸定居。3日,記者走進集聚著130戶上岸漁民的黃沙港鎮,探訪他們的新生活。

  黃沙港中心漁港碼頭上停靠著的漁輪。卞小燕攝

  “滿載而歸”空挂船頭旗上

  “抬眼望天,低頭見水,唯獨看不到岸。”10年前,葛單娟離開自家漁船,嫁到夫家船上。一家三代七口人,小漁船承載著全部生活。“生活倉5平方米,結婚時在床邊隔層木板,就算分倉了。”她回憶説,那時候,除捕魚、做家務、聽收音機,更多時間坐在船頭髮呆。國家號召漁民上岸政策傳來後,他們家第一批上岸。

  葛單娟戶口所在地黃沙港鎮洋中村有2000多名村民,其中逾半捕魚為生。站在黃沙港中心漁港碼頭,70歲的楊金海臉龐黝黑,替人補漁網,動作熟練:“漂在長江上,孩子上學難,上岸看病難,最苦的是半夜漲潮,再冷也要起來捕魚。現在年紀大了,捕不動魚,就想上岸。”楊金海揉搓著雙腿,膝關節疼痛難忍——關節炎是漁民的職業病。

  水上生活註定會遇風浪,而搏擊風浪,便是拿命作賭注。採訪中,不僅葛單娟、楊金海,洋中村常年在崇明島捕魚的吳桂海、錢國銀、錢國華都有過多次落水的經歷。錢國華回想起幾年前,二兒子被大浪捲入江中夭折的那一幕,難掩錐心之痛。

  水中討生活越來越難。黃沙港是國家級中心漁港,午後的碼頭籠罩在淡淡的魚腥味中。港灣裏停泊著幾艘“蘇射漁”,還有來自遼寧、浙江等地的漁船。漁輪上方懸著幾面旗,寫著“滿載而歸”——那是難以實現的願景。然而,不斷枯竭的漁業資源讓漁民收入銳減。

  “這兩年,捕到的魚蝦不及過去一半。像鰻魚苗,以前論斤賣,一個潮水捕幾千條,一年賺四五萬元。現在數著條賣,小艇開過來收,8塊錢一條。現在拉空網都不足為怪。有時白忙一年,還虧本!”吳桂海話音未落,在崇明島附近江面作業的本村漁民發回消息:三條船捕了4天鰻魚苗,共賣500元。

  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召開的記者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要把生態和資源保護放在漁業發展的突出位置。農業部將全力推動長江流域全面禁捕,推動捕撈漁民減船轉業,使長江漁民基本退捕上岸。

  漁民上岸進“村”蓋小樓

  水上生活難以為繼,岸上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但真要上岸,漁民們卻又顧慮重重。

  “南到浙江湖州,北至山東威海,西到宿遷駱馬湖,東至黃海,以船為家的漁民分散于沿海、沿江和內河裏,要把他們一一找到,非常困難。”洋中村副主任陸為軍説,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啟動後,縣裏派30多人外出找漁民。他曾坐小艇上漁船找人,最遠一趟跑了近2000公里。為勸説漁民胡付才上岸,他五下浙江。

  “漁民普遍想上岸,可一旦上岸,沒房,沒地,心裏不踏實。”黃沙港鎮村建中心主任張祥認為,要把漁民“拉”上岸,先得給他們落腳地。

  在黃沙港鎮“洋河漁村”,錢國華自建二層小樓。“140平方米,花去12萬元,政府補貼3萬元,自己再借一部分。漁民沒宅基地,建房土地是政府撥的,每平方米40元的配套設施費也免了。”他説,熱水器、電視機、洗衣機,這些過去用不到的電器,一上岸都買了。

  “新房50多平方米,鋪了地板磚,頂也吊好了,太陽能、抽水馬桶,連衝淋噴頭都給我們裝上了。”老漁民袁東成一直在內河捕魚,收入不多。今年春節,他搬進政府為自己蓋的新居。全縣已有13戶漁民由政府托底安置住上新房。

  “上岸後,漁民可以進縣城購房,或者以成本價買政府安置房,或者在漁村自建、代建房屋。到外鄉鎮買房,也行!”射陽縣住建局村鎮建設科科長何漢陽介紹,縣裏用活政策,在中央和省財政補助每戶3萬元的基礎上,全縣投入2100萬元,幫助漁民買房安居。對漁民普遍關心的買集體土地房屋暫時無法過戶問題,射陽出臺文件,通過增補材料對其房産進行認定。

  生活不愁才能安心生活

  走進葛單娟的新家,墻上挂著幾幅十字繡,針針腳腳“繡”滿她對新生活的熱愛。打開舊照片,眼前的葛單娟比在漁船上時白凈多了。涂著口紅、化了淡粧的她,打算找一份與美容有關的工作。

  黃沙港鎮村建中心工作人員陳鴻記得,自己拿著表格找錢國華簽名,他難為情地説:“我不會寫名字。”最後,還是他上小學的兒子代他簽名。“我沒上過一天學,兒子不能再吃沒文化的苦。”錢國華説,上岸最大的好處是孩子唸書有保障。

  岸上好謀生。吳桂海負責洋中村河道整治,每天收入80元。57歲的范廣忠夫婦做手工編織,一年掙5萬多元;兒子范曉華進廠當工人,收入穩定。對於轉産漁民,政府提供免費技能培訓。

  “漁民上岸是重大的民生實事工程,安家只是第一步。射陽上岸漁民在子女上學、醫保、低保、養老、生活困難救助等方面,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射陽縣住建局局長徐勇坦言,只有當漁民過上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他們才能融入岸上的社會。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