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莽莽崑崙,巍巍天山。彈起庫姆孜唱起幸福歌,民族團結一家親成為帕米爾高原上最動人的風景。江蘇省常州市打造嵌入式的精準援疆模式,小微産業園、醫療大巴扎、雙語幼兒園等民生實事城鄉全覆蓋,八成以上援疆資金用於民生項目,件件辦到烏恰百姓心坎上。
“小桌子”搭臺到邊陲
從烏恰縣城向東6公里,40多米寬的通衢大道上,白壁藍頂的小微産業園成為茫茫戈壁灘一景。柯爾克孜漢子亞克甫·吐爾地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在縣城中吉商業街上開有一家作坊,年産近50萬元的民族服裝。落戶小微園後,新添50台機器,園區除提供稅收租金優惠,還為他免費培訓技術職工。
隨著新一輪援疆幹部來到烏恰,大力發展小微企業的“小桌子唱大戲”的常州模式也被帶到了邊疆。目前,已有進出口産品組裝加工、服裝服飾、新型建材等66家小微企業落戶,更有12萬平方米的浙商工業園集體入駐,打造內外貿新窗口,去年實現工業總産值3.8億元,實現就業2000多人。
烏恰駝峰絨毛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塔依爾,興奮地給他的常州合作夥伴豪峰機械總經理曹曉峰打來報喜電話,新上馬的駝絨深加工項目一舉簽下3000萬元大單。常州先進設備的引進,大大提高烏恰牧民駝絨、駝毛加工水平和能力,下一步他們還要幫助烏恰駝絨産品打開長三角市場。
江蘇支援克州前方指揮部總指揮王斌表示,常州援疆工作組用交支票、交鑰匙、交運行、交朋友的新模式,創新立體化組團援疆,小微産業園成了烏恰工業的種子,定將成長為參天大樹。
烏恰縣委副書記、常州援疆前方工作組組長孫澤陽説,小微産業園輸入現代技術、管理、品牌等先進理念,採取前店後廠的形式,致力於讓農牧民轉型為産業工人,鼓起錢袋子。目前,援疆項目遍及烏恰9鄉2鎮,實施援建項目36個,援助資金1.9849億元。
“小援疆”暖了牧民心
每逢烏恰縣波斯坦鐵列克鄉的巴扎天,就是該鄉“醫療巴扎”的義診時間。常州援疆醫生創建“醫療巴扎”,隨行的醫療車可以做B超、心電圖,完成基本疾病診斷,服務義診群眾超過2.5萬人次,被農牧民親切稱為“瓊doctor”(意為大醫生)。
援疆醫生的榜樣是74歲的烏恰人民醫院老院長、全國勞模吳登雲。老爺子把畢生心血都獻給了高原。今年起,常州援疆前方工作組還將拿出20萬元,讓巴扎義診惠及更多農牧民。同時組織烏恰醫務人員赴常州進修,為烏恰培養一批“不走的醫療隊”。
經兩年建設,烏恰在南疆率先實現“幼兒園雙語教學”全覆蓋。托雲鄉是烏恰縣最北部的高寒偏遠鄉村,托雲村幼兒園也是常州援建烏恰雙語幼兒園的最後一個基建項目。漢語老師阿依扎達告訴記者,她從新疆庫爾勒師範學院畢業就被邀請到這裡,孩子們已經能熟練使用拼音發音,用漢語交流。
雙向交流讓民族團結一家親
一部《烏恰,祖國西陲的家》“雙城記”,常州文化援疆團來到烏恰縣,受到黑孜葦康西灣新村村民的熱烈歡迎。常州確定了“一主體、多部門”的人才工作服務站模式,形成以“烏恰縣人才服務站”為統領,建立了烏恰縣“人才庫”。
援疆幹部人力有限,如何有效利用後方資源?常州的做法是“1+X”模式,每個援疆幹部利用自身聯絡,充分調動後方資源,聯動各部門、各縣區積極主動出力出策合力推進。常州知名光伏企業天合光能結合烏恰光照條件,設立光伏發電應用示範區;常州總工會制定了三年計劃,建設烏恰(常州)工業園區職工活動中心;市委宣傳部制定了文化援疆規劃;司法、公安、法院、殘聯、衛計委、團委、教育、住建等部門分別對口援助烏恰各部門。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捐贈藥品4次,價值150余萬元。三年來江蘇常州社會各界主動援助資金達到1000余萬元。
本報記者 蔡煒